感谢张利元的投递
关于智能手机发展的一些思考。智能手机原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 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时至今日,它已经异化成另外一副样子,触控、大屏、多核心处理器、高分辨率、高清摄像头,这些才是智能手机最显著的标识。
前些天,高通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Anand Chandrasekh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八核处理器虽然具有更高性能,但功耗非常大,高通觉得目前意义不大,也暂无推骁龙八核处理器的计划。”这位高管显然深谙说话的艺术,一个“暂”字用的妙极了。不要忘了,当时在回答是否推出四核处理器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说的。
也许他说的是真的,但在市场这只大手的操控下,他们多少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市场有需要,消费者有需求,硬件提供商就有满足市场需要的需要,无论这种“需要”是建立在何种基础上的。在所有搭载安卓系统的终端厂商那里,从单核发展到双核用了一年半,恰符合“摩尔定律”;从双核再到四核,只用了13个月。这种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了业界的预料,我们还在谈论双核能干什么的时候,四核时代已经到了。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小米手机的发布,在发布会上雷军穿着乔布斯似的服装,用极富煽动性的言语,向业界投出了第一枚重磅炸弹。这枚炸弹的核心是一连串数字,这串数字先是引爆了整个发布会,接着是整个业界。这串数字如下:
全球最快的双核手机,全球第一款采用高通骁龙双核1.5G的手机,双系统,1930mAh可拆卸式电池,800万像素。此外还有诸如:夏普TFT半反半透屏幕,石墨散热膜等。
雷军真是营销的高手,把手机的这些硬件参数当成天然的广告,加以大肆宣传,最终他成功了。我猜想,其他的手机厂商也未必没想到这种营销手段,只是一些厂商的脸皮还不够厚;另外一些虽然脸皮够厚奈何时机已晚。
疯狂的以硬件做买点,这就形成了近两年来智能手机的走向:屏幕越做越大,硬件参数越做越高,处理器核数越做越多。讽刺的是,有一些手机以“双四核”为卖点,结果是在大多数的时候,手机只会开启“单四核”,原因在于在技术上无法解决“八核”全开时的功耗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大多数的厂商已经意识到,一味的追求硬件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今年发布手机的厂商,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更多的是在强调用户体验。唯一的例外可能是诺基亚,刚刚发布的Lumia 1020拥有4100万像素的摄像头,虽说是针对特殊的用户人群,但也可能是无奈之举,WP平台优秀应用的匮乏,也导致诺基亚不得不出一些“奇招”来应对市场的蚕食。
我们到底用多核手机来干什么?或者更极端的问一句,我们用智能手机来干什么?这是横亘在消费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看消息,仍是手机最重要的三个功能。可是这些功能功能机就能实现,国外的一些专家对智能手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认为它占据了人们太多的时间,无论你干什么事,都能用的着它。这个评语显然有着言外之意。还有人给智能手机下了一个定义:“给你依靠,让你上瘾的玩意”。
上世纪40年代,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了意味深长的一段话,大意是“我只知道书本里的猴子长什么样,以至于我到了动物园之后,看到了真实的猴子,发现它们真不像猴子。”
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有多久没有亲近大自然了。智能手机让“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而“知”和“感受”显然是两回事,一块屏幕里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更是天差地别。
好莱坞的电影没少拿“人工智能”做文章,未来的世界里机器人成为了主宰,而人类变成了它们的附属。这个可能是杞人忧天,但也不排除某种真理。我们现在的生活不也如此吗?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看手机,晚上睡前最后的事还是看手机。
在手机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中,也有人对手机的这种“智能化”产生了担心。苹果公司在发布Siri语音个人助理后,谷歌移动业务高级副总裁安迪·鲁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你的手机不应当是助理。手机是通讯工具。你不应当直接与手机沟通,你应当与手机另一端的人沟通。”
抛开竞争对手这个因素不谈,他的说法不无道理,这就如同科学家在进行DNA研究时要面对的伦理问题一样,本意是让人类更好的生活,结果就是有可能让人类产生更大的困惑,面临更多的问题。
这些观点尽管显得消极,但并不悲观。理智的看待一切,是我们成熟的一个标志。把“智能手机”只当做手机,这才是它应有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