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NS好友动态更新谈用户体验细节
会想到写这个话题的起因是一个校内网的同学与我解除了好友关系,而这件事的原因是我将校内当成了一个Twitter,所以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毕竟国内的服务器速度快,而且日志可以上传图片,这样的富媒体与多受众让我觉得那是一个输出价值的好地方。)其实之前有不少好友因为我的信息更新过快而与我解除了好友关系,这个我也不是很在乎,我只是觉得他们的用户习惯或许后一些问题,或者说是校内的用户体验本身设计上有一点弊病而造成了这一问题。
题外话:校内网是我的主要SNS,而不是Facebook,毕竟我是一个大学生,周围的朋友使用校内网的要比Facebook多很多,而SNS是否能够有 粘性 并不在于这个SNS是否原创或者是否在技术上有多先进,而是在于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我选择了校内,当然我觉得这个SNS还是很糟糕的。
倘若你是一个的Twitter用户或许你会知道飞猪、凯洛、Vista等一系列Twitter高级用户吧,他们的受欢迎程度不会他们Twitter 过于频繁而降低,别人也一样,无论他们Twitter的更新速度有多快,内容有多没有价值(绝大多数用户Twitter作为一种个人状态更新工具或者近似 看成是一种信息非必须同步的类IM通信工具,所以绝大多数的内容都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价值”)一般是不会有人会和他们解除好友关系的,而SNS也应当这 样,就像之前在一次Facebook应用开发者聚会上著名Facebook 应用开发专家David所说的那样,“SNS主要是给人用来风花雪月的”,怎么可能在上面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呢?上SNS主要目的无非这几种:
内心寂寞,想认识异性
上班偷懒,玩玩Web Games
关注一下好友动态,看看他们最近发生了什么
从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公司会在SNS上以日志之类的形式推广其产品,他们要推广直接给SNS广告费就行了。虽然刘韧老师说SNS以人为中心的分享式信 息传递模式很酷,但是我们要知道毕竟很多人写文章只是在记录自己的心情,而不是要输出价值观或者是创造什么价值。所以说SNS上的信息多半是没有任何价值 的。
我在SNS上通过文章让不少人了解了Google Reader等令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的工具,虽然我不觉得我创造了多大的价值,但也不至于毫无价值。所以如果当有好友因为我的提供的信息太快太多而与我解 除好友关系的时候我都会总结一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当然主要原因总结下来有下面两点:
我提供的信息他们没有兴趣
这个SNS的用户体验有问题
对于第一条,我没什么好说的,就像让IE死忠去改用Firefox无异于强奸他们,而向那些对你发出的信息没有兴趣的人,再输出你的价值也只是在对 牛弹琴,我也不想强奸他们,他们想要解除好友关系我也相当高兴,因为好友总数是有上限的,我想与真正对我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交流,而不想让那些“不鸟我” 的人占着这个“茅坑”吧。
而对于第二条,这个SNS的用户体验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我们做一个比较吧,以下分别是校内网、Facebook、海内网的好友动态的界面头部:
看上去有什么区别呢?只有校内的新鲜事是“看得完”的!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有没有看到新鲜事旁边括号内的数字?这只有校内是有的。之前在一个论坛有看到一个朋友抱怨说Gmail的左侧边栏上新邮件和垃圾邮件链接旁边总是有未读数(现在Gmail的用户体验小组可能是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 题,所以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小数字了),这样长此以往会造成一种强迫症,那就是会有很多用户会明知道Spam文件夹里面都是垃圾邮件,但总是要打开检查一下 是不是都确认是垃圾邮件了,然后去清空一下(当然Gmail会定期清除他们),经常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我曾经也有一段时间被Gmail的Spam文件夹强迫症所困扰过,而如今我再也不会去关注这些无聊的事情,虽然我邮箱里有近400封垃圾邮件。同样的很多人会将校内的新鲜事一个个点开或者是清空一下新 鲜事列表,对他们来说如果有未读信息的话会是很难受的一件事,这也是一种强迫症,至少我见过这样的人的存在。
而如果是使用了Facebook、海内、开心 的这种设计方式,反倒没有那种把所有好友更新点开的冲动,因为用户会默认这些好友动态是永远点不完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去一个个看完,只要看看近期好友发生 了什么就可以了,一个礼拜之前好友做了什么和我又有多大的关系呢?再看看Twitter,什么时候会提醒还有多少条没有读过的微网志么?这不可能,因为根 本就读不完。用户也不用去清空,或者mark all as read,很自然地顺着timeline自动更新不是很好么?
访问: McGeek的博客
七日谈稿件均经过撰稿人授权发布,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
欢迎投稿,投稿信箱是[email protected]或者[email protected],你是要tee呢,还是要tee呢,还是要tee呢,我决不强求 :P
七日谈团队诚意献上 (C)2008 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