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不少家长因为孩子沉迷游戏问题操碎了心。勤勤女儿6岁,在农村爷爷奶奶家避暑,周末才有时间回去看她,发现孩子被一款叫《蛋仔派对》的游戏疯狂迷住,“从最开始玩半小时,到后面每天玩两三个小时,不给玩就哭闹、不吃饭,说小朋友都在玩,为什么她不能玩。”
勤勤对此很是不解与担心:痴迷《蛋仔派对》的,不止自己女儿,还有周围其他小朋友和未成年,“小朋友在一起聊天,三句话离不开这个游戏。”
与琴琴女儿“沉迷”相比,担心的还有未成年大额“氪金”问题——“极点商业”小编小孩11岁,在重庆某小学上5年级,一位住同小区的同班同学,今年以来悄悄用父母手机,在《蛋仔派对》中累计充值消费3万多元,家长投诉申请退款后,只退回3000多元。
《蛋仔派对》是网易旗下一款类糖豆人游戏,公测于去年5月,今年春节期间成为爆款产品,日活跃用户数突破3000万大关,成为网易游戏有史以来月活跃用户数最高游戏。
那么,《蛋仔派对》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就席卷小学生群体的?而比未成年沉迷、氪金更可怕的,又是什么?
01
“防沉迷系统”不设防
“我所在班级,大部分同学都在玩《蛋仔派对》,想方设法充钱氪金的不在少数,有些同学是用零花钱、压岁钱,有些是用长辈手机,偷偷通过支付宝、微信、银行卡支付。”上小学5年级的乐乐说。“有氪几百元的,也有氪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
乐乐一位同学在《蛋仔派对》中已达较高级别,他用爷爷手机号注册的账号,说自己每隔几天就要花钱开盲盒、买皮肤,“抽一次盲盒60蛋币,也就是6元人民币。很多时候一百多抽,也不会得到想要物品,也就越想抽。”
这个说法,“极点商业”从乐乐老师处得到了证实。
“学校不允许带手机,电话手表上课时也会交给老师保管。但从孩子聊天中可以得知,班里不少同学在花钱玩这个游戏,时间大概是从春季开学后。”老师称,虽然老师和家长有过沟通,但很多同学只要一有时间,还是会偷偷玩《蛋仔派对》。
《蛋仔派对》在未成年人中有多火?可以从网易财报中得到一定印证。根据“格隆汇”今年3月1日报道,在财报电话会议中,网易称《蛋仔派对》每日活跃用户数已突破3000万大关,吸引着大量未成年人,甚至小学生成为其忠实玩家。
这是一款标注“8+”年龄段的派对游戏,其玩法与《糖豆人》(Fall Guys)类似。尽管按照年龄分级,8岁以上即可玩游戏,但大量未成年、小学生沉迷和氪金的行为,依然给不少家庭带来了困扰。
在黑猫投诉平台,截至目前超过8000条关于《蛋仔派对》的投诉;“南方都市报”“澎湃”“大象新闻”“界面”等主流媒体,最近半年也有近百篇相关报道。
比如今年4月20日,重点新闻网站——“中工网”就报道称,从1月份至4月中旬,滨江区文广旅体局收到关于“蛋仔派对”游戏投诉多达5000件。《蛋仔派对》运营所在地,正是在杭州滨江区。
无论是用户投诉还是媒体报道,大部分均指向未成年人沉迷、诱导充值、不退款等问题,涉及金额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
“小孩在iPad玩《蛋仔派对》,前后充了6000多元,提交材料后平台不同意退款,说不能证明是未成年消费,除非有小孩充值的录像监控。”7月26日,一位用户投诉称,小孩都是悄悄充值消费,平台要求的证明材料过于苛刻。再说了,又会有多少成年人会玩“8+”卡通游戏?
游戏平台对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时段、时长、付费情况,早有相关规定。2021年8月30日,史上最严网游防沉迷新规落地,未成年人每周只能玩3小时网游,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用户必须实名注册登录,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含游客体验模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从相关投诉和身边大量案例来看,小学生们却在《蛋仔排队》中,成功绕过防沉迷系统。
“游戏注册、充值消费整个过程,平台不会对未成年人进行任何身份认证。”一位家长说,9岁孩子春节时拿自己手机,在iPad上登录《蛋仔派对》后,最近半年一直都在悄悄充值,“消费后就悄悄把支付记录删除,大人很难察觉。”
“最近半年,一次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都没有过。”上述家长无奈地说。
根据“极点商业”验证,进入《蛋仔派对》主界面,系统提示需输入姓名、身份证号,以此判断是否会纳入防沉迷管控。随意输入其他成年人身份信息后,就顺利进入游戏,此后再无二次验证,游戏在线时长也无任何限制。
从支付来看,在买皮肤、抽盲盒时候,可选择支付宝、微信支付、花呗、云闪付、QQ钱包、骏卡等多种支付方式——并未要求短信等二次认证身份验证。
简单来说,如果绕过了实名系统,充值消费就是“畅通无阻”。家长们稍不注意,孩子就能通过指纹支付、偷看密码、偷偷转账等各种方式,完成充值消费。
这意味着,史上最严网游防沉迷新规落地两年后,《蛋仔派对》在“真实有效身份信息”查验设置上,仍是空白。哪怕未成年冒用他人身份登录、消费,平台也没有任何识别措施,根本起不到任何防沉迷作用。
02
“绑定”奥特曼,诱导消费
根据网易此前官方宣传,基于深度学习大模型,开发了AI未成年保护系统,具备AI识别未成年保护系统和干预未成年玩家不理性消费模型。“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技术,已应用入网易游戏旗下大部分产品中。”
在创造网易日活最高的《蛋仔派对》中,AI人脸识别等更先进的防沉迷系统,为何形同虚设?
有游戏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网易“心知肚明”《蛋仔派对》主流用户群体是小学生等未成年群体,一旦加强AI人脸识别等技术,那么就会让用户大量流失。
另一方面,《蛋仔派对》是一棵连丁磊都没有预料到的“摇钱树”。毕竟网易此前没有大DAU领域成功案例,而监管加强结果就是,很多小学生不充值氪金后,会直接影响网易营收。
七麦数据显示,2023年1月-2月,仅iOS端,《蛋仔派对》营收就达到2734.46万美元(约人民币1.85亿元,超越《原神》,为网易游戏营收贡献约5%左右的收入,是网易重要的“现金牛”。
事实上,从《蛋仔派对》商业模式来看,很难排除“诱导消费”的嫌疑。
“操作门槛低,游戏模式简单,注重社交,覆盖尽可能多的低年龄用户,比如简单到6岁的小孩都能顺利上手游戏,是《蛋仔派对》高传播、大DAU的原因。”一位游戏从业人士分析。
产品思路、营销打法上来看,《蛋仔派对》思路是一方面利用CP组队、公屏聊天加强社交功能,一方面将所有小学生喜爱的元素统统塞进自己乐园中。双重增加用户黏性,这是众多小学生“欲罢不能”核心所在。
通过社交功能,《蛋仔派对》成为小学生等未成年群体讨论热门话题,并从中找到认同感,和更多同龄人交友的重要原因。
“自己就是被同学安利后,疯狂上头,每天都会想和同学玩上几个小时。”一位小学生说,暑假时一通电话下来,总有同学能一起上线“蛋搭子”:一起聊天、玩小游戏、组队比赛,搭建自己的地图和赛道,甚至是一起看风景,都是在这里和同学、朋友亲密社交互动。
“同学都花钱了,我也总得花点钱,不然怎么还和同学交朋友、组蛋搭子。”这成为部分小学生在《蛋仔派对》中充值氪金原因。
玩法类型来看,《蛋仔派对》强调的是适合小学生喜好的派对乐趣、萌感卡通画风——这种设定,对大部分成年人玩家来说有点幼稚,而对00后、未成年群体来说,却有很大吸引力。
为抢占更多未成年心智,《蛋仔派对》还和未成年热爱的动漫形象、动画片IP等联名绑定,比如熊出没、喜羊羊、奥特曼等,以吸引更多未成年消费。
比如,8月11日至8月31日,《蛋仔派对》就推出了“奥特曼盲盒”活动,可以花钱开盲盒,抽出迪迦、赛罗、泽塔等游戏形象——无论是奥特曼动漫,还是奥特曼卡片,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威力”毋庸置疑。显然,在暑假推出“奥特曼”活动,《蛋仔派对》意在让更多小学生消费氪金。
“因为想要一个迪迦,所以开了170多次盲盒。”被父母发现后,今年12岁,从小对奥特曼痴迷的小彬“坦白”时感慨:“蛋仔运营,实在太懂小学生了。”
03
比充值氪金,更危险的是什么
作为一款标注“8+”起始年龄操作门槛的休闲游戏,《蛋仔派对》最危险的,其实不是未成年充值氪金消费。
《蛋仔派对》公共频道聊天,是很多小学生喜欢的聚集地。但从“极点商业”观察来看,这也是很可能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地方。
“姐姐你对象不会吃醋吧?”、“你要把我啃秃了”、“你和那个男的打电话说得那么暧昧”、“你吃我的什么”、“有人处对象吗?”、“看看干不干净、不干净来找我”、“玩非诚勿扰找对象来我庄园”……
这样的话语,显然不适合出现在一款拥有大量未成年的游戏中。但这却是8月21日12点10分至15分,“极点商业”在《蛋仔派对》公共频道观察到的,短短几分钟内出现的“擦边球”言论。
尽管在频道顶部,有“不良言论举报”提示,但上述大尺度、“擦边球”言论能在《蛋仔派对》大量出现、刷屏,平台显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管、过滤作用。
这仅仅是“极点商业”几分钟内观察到的情况。这种情况,早已引起诸多网友和家长担忧。
比如4月24日,一位用户就在小红书晒出截图,称有人在《蛋仔派对》中公然刷屏发布“约X”,但平台却没有进行处置,“一个8+年龄段游戏遇到这样的人,却只能举报ID头像。”
此外,还有多位用户在不同社交平台,晒出截图投诉称,自己在《蛋仔派对》中遭遇“内容低俗”的“性骚扰”,或者在公共频道有大量低俗聊天、用脏话辱骂人等问题。
“如果说未成年氪金充值消费,还可以将部分责任推诿到家长监管上,家长也许会勉强接受。”多位家长说,但《蛋仔派对》表现出来的“低俗公共聊天环境和内容”,却显然是运营团队无法推卸的“不作为”,比氪金对小孩身心健康影响更大,“这是家长所无法接受的。”
只是从结果来看,用户反馈、投诉均石沉大海。“游戏里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举报了言论也不受理,也不能举报相关玩家。”在小红书,一位用户就愤怒地质问:《蛋仔派对》为何不能封禁相关账号?
“作为游戏厂商,网易应不断提升社会责任,加大未成年防沉迷系统上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多位家长认为,至少AI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广泛用于未成年身份二次验证上,“以及更重要的是对公共聊天频道内容,加强监管和实时过滤,还游戏一个健康的聊天场所。”
如果说大量低俗语言,平台难逃监管的不作为。那么游戏本身的“乐园模式”双人闯关模式,潜在影响同样不小——有家长投诉称,小孩经常和其他人,以“情侣”或“CP”身份一起组队,在线上时刻腻在一起,自己非常担心。
“对方是熟悉的同学朋友,是其他未成年小孩,还是其他成年人?都完全不清楚。”上述家长称。
“DD(滴滴,私信我)一个蛋搭子、“CPDD(找个人组CP)”,是《蛋仔派对》中通用的“组队暗号”——事实上从官方宣传来看,几乎在所有社交平台上,网易都设置了物料和活动,推动年轻人喊朋友一起组队玩游戏。
值得一提的是,“CP”组队的风靡,催生了《蛋仔派对》游戏中大量陪玩现象存在。根据“蓝洞商业”报道,有人点蛋仔陪玩已经花了1万块;“Donews”此前也报道,称在《蛋仔派对》陪玩标价68元每小时,有些“老板”喜欢同时喊三个陪玩一起玩。
从“极点商业”验证来看,“陪玩”相关内容可以在《蛋仔派对》公共频道任意发送,平台对此并不会进行阻止。
陪玩野蛮生长的危害,律师早已有指出,可能会滋生多种违法犯罪活动,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据《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我国19岁以下网民规模已达1.86亿人,占我国网民总数的17.6%。其中9岁及以上未成年人手机持有率达到了97.6%。
或许,这就是《蛋仔派对》以00后为主力用户群体的原因——抢先占领未成年玩家心智后,当他们逐渐长大成为主力消费群体时,就可能继续收获。同时,未成年群体又是在不断“更新”之中,也会给厂商源源不断带来用户。也难怪,网易将《蛋仔派对》视为“未来十年希望”。
只是,在《蛋仔派对》中,网易重视的是大DAU,是商业营销,但在未成年监管和保护责任上,却明显有所缺失。
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这对网易来说或许得不偿失,隐患重重。
“保护未成年,最重要的是保护其身心健康,一刻都不能放松。”有业内人士就指出,当《蛋仔派对》依靠小学生迎来“新机遇”后,网易如何以更主动姿态加强内容监管,规范游戏良性发展,是当下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