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1972 年的今天在完成了系列登月计划中历时最长的一次使命之后,“阿波罗17”号飞船溅落太平洋,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全部结束,3名宇航员中有2名——尤金·A·塞尔南和哈里森·施密特总计在月球上逗留75小时,与此同时,第3名宇航员,罗纳德·E·埃文斯驾指挥船绕月球飞行。
然而,直至今日,质疑阿波罗号登月造假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那么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吗?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话题。
目的和概念
历史上,面对质疑阿波罗号的声音,美国航天局(NASA)只在 1977 年 6 月认真澄清过一次,之后就不再理睬了。
他们都不急,我们急个啥?
所以,本文的主旨并不是替 NASA 辩护,而是专注于具体的史实、物理和科学思路问题,努力清除对还在求知的年轻人的信息污染。
正式开始讨论之前,为了避免漫无边际,我们先给话题定个界。
对“阿波罗号载人登月”,质疑到各个层面的都有,我们只讨论最里面三层:
作者制图
下面,正文开始。
历史
在阿波罗计划还未结束时,欧美世界就开始拿载人登月恶搞了。
1971 年,电影《007·金刚钻》有个内涵场面,邦德在枪战追逐中闯进了一处“登月摄影棚”。
1976 年,比尔·凯辛(1956~1963 年在洛克达因公司担任传播任务,该公司为 NASA 研制火箭发动机)自行出了一本小册子《我们从未去过月球》,在当时的美国国内流通甚广,他可称得上是“登月骗局阴谋论之父”。
电影《摩羯星一号》1977 年在日本首映、次年在美国上映,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剧情描写黑心的航天局主任为了骗取国会预算,强迫宇航员在摄影棚“实况直播”登陆火星,并试图制造“着陆事故”杀人灭口。
电影基本上就是在表达对阿波罗号登月的猜疑,导演彼得·海姆斯说:“有那么一个重要事件,几乎没有目击者,唯一的证据……来自电视摄像机。”
这里不得不说,就算能带你去目击,你身体扛得住吗?
实际上,即使带阴谋论者亲临登月现场,他也会说:“我这几天坐在‘太空舱’里,怎么知道‘登月之旅’不是在你们的模拟系统里原地晃悠?”
话说过来,NASA 也确实不争气,闹了个大乌龙。
因为在历次阿波罗任务里,NASA 反复使用同一批磁带进行记录,连第一次登月的内容都覆盖掉了。
直到登月 40 周年庆典临近,到处找原始记录时,才惊觉此事,这无疑留下一个“销毁证据”的话柄。
但对那些阴谋论者,就算你有原始录像,他们绝对还是会问一句:“我们怎么知道磁带里的内容没有剪过呢?”
一件事情,我们如果判断不了真伪,不妨看看竞争对手的态度。
阿波罗 11 号返回地球后,太空竞赛对面的苏联随即沮丧而礼貌地接受了现实。
1969 年 7 月 27 日《参考消息》报道苏联拥有一大批航天专家,他们从阿波罗号登月并未看出破绽。
咱们国家的态度是怎样呢?我们截取两个官方网页,中国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并未怀疑阿波罗号载人登月的真实性:
图片截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图片截自中科院网站
如果大家质疑阿波罗号登月是出于对国家的朴素感情的话,不妨和国家态度一致,实事求是,奋起直追。
技术分析
对阿波罗号载人登月任务的质疑理由少说也有几十条,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举,但大致可归纳为对月面环境、基本物理、航天技术、摄影知识的误解误用,以及“纯耍流氓”。
常见的有(是的,我们就只说耳朵起茧的老话题,不创造新爆点去启发阴谋论者的思路):
美国国旗迎风招展:
月球上没有大气,自然没有风,于是星条旗的姿态成了疑问。
其实旗帜的上边缘插了一根目视可见的硬线,把它撑了起来。
月面昼夜温差极大,旗帜不是普通布料,不会自然下垂,上面的折痕形成了这种招展的姿态,插旗时还在重力作用下飘摆。
在同一处场景有两张照片,宇航员的姿势不同,而旗帜却不动了。
图片来自NASA
话说,翟志刚执行第一次出舱活动时,手里也挥着一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当时为了产生招展效果,地面设计还煞费苦心。普通布料飘不起来,硬质材料又太死板,最后发现十字绣软硬正好。
现在,这面十字绣的国旗珍藏在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博物馆里。
翟志刚出舱活动 图片截自相关新闻
方向不一的影子:
有疑问称月面上的阴影角度不一致,说明光源不止一个,没准就是摄影棚的大灯。
后来美国阴谋论圈里悟到(或者被驳斥后发现),如果光源不止一个,就会形成多个影子,而照片上没有,于是修改为“说明光源是个发散的点光源”,但有些铁憨憨还在继续抄原文。
其实这个并不难解,地面不平,影子就会方向乱乱的。
找张纸弯一下,就看到了影子发散的效果。月面地形比这张纸复杂多了,怎么歪斜聚散都不意外。
图源:作者拍摄
暴土扬尘的月球车:
阿波罗号的月球车在月面飙车时,跑得尘土飞扬,也成了一个攻击点:月球上没有大气,月尘不该直接落地吗?
其实这正说明了拍摄的真实性。
太阳毫无遮挡地照射月面,高能紫外线和 X 射线电离了表层月壤中的原子,击飞电子,留下一层带有正电荷的A月尘,在静电斥力作用下,悬浮在月面上方,给许多航天器造成了很大麻烦。
咱们的第一辆玉兔号月球车刚工作一个半月就出了故障,怀疑就是月尘飘进车内引起的。
随意定向的月球车天线:
月球车活动时完全不顾及车上天线的指向,有人就说这只是摆摆样子吧?
其实车上有两个天线,一个是传输音频指令的低增益天线,不是锅形,飙车时不需要定向,而锅形的高增益天线只有停车后仔细对准地球才能传输摄像信号。
NASA 在通信模块设计说明里还画了一幅使用示意图:
图片来自NASA
黑漆漆的太空:
月球上没有大气,按说星空非常亮,可是照片里一颗星星也看不见,成了一个疑点。
这牵涉到摄影知识:亮度差距极大的若干物体,如果拍清楚亮的,暗的就看不见。如果能拍到暗的,亮的就会过曝成一片白。
星星比起月面来说还是暗得太多,宇航员是去考察月球的,要把月面拍得明暗合适,所以星星就一颗也看不到了。
上面翟志刚出舱活动的照片里,也看不到一颗星星,就不另贴图了。
揭开面罩的宇航员:
有许多照片内容是宇航员身穿揭开面罩的宇航服,或者驾驶月球车在模拟月面场景的沙漠里“排练剧情”。这
类吐槽纯属耍流氓,简直可以归为钓鱼贴了。
那都是宇航员的日常训练,哪有不熟悉装备就贸然上天的?
咱们自己的航天员训练照片也是一抓一大把,将来载人登月时,恐怕照片比美国这些还逼真呢。
阿波罗 16 号成员在沙漠中训练 图片来自NASA
大家可能会说,这些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能推导“阿波罗号登月不是没可能”,却都不能证明“阿波罗号就是登月了”。
事实上,完全正面的支持证据是有的,却不是任何活人或照片。
法医学有句名言:尸体自己会说话。无生命之物所表达的,比有生命的还多得多。
月面隅角反射器 图片来自NASA
历次阿波罗号任务在月面上陆续放置了 3 台隅角反射器。
这种反射器由多个小单元构成,每个单元有 3 面互相垂直的小镜,画一画就知道,光从哪个方向入射,就反射回哪个方向。
从地球上使用定向性极佳的激光,就能在发射点观测到月面反射器的明亮反光。
我们常看到“月球每年远离地球 3.8 厘米”,这个精密测距就是通过月面反射器完成的。
图片截自中科院网站
不过必须承认,苏联的月球 17 号与月球 21 号通过无人方式也放了两台,印度的月船 3 号也放了一台(尺寸极小),就使阿波罗号人工放置的证据显得不那么坚实
而另一个极其坚实的证据,则是月岩月壤。
月球很早以前就开始独立演化,月岩月壤和地球上的岩石土壤形成环境完全不同,取得月岩月壤,分析成分,在地球上都找不到可以冒充的石头沙土。
例如月壤中含有未氧化的金属微粒,这在地球上无法做到。
你可能说,伪造一份吧!
但微陨石轰击溅射形成纳米尺度的金属与撞击熔融玻璃交织的微观结构,在显微镜下无所遁形。既无法从地球上天然合成,也无法人工做假。
图片来自NASA
嫦娥五号采样返回的月面玄武岩样本和阿波罗号获得的可以互相印证数据,更是证实了阿波罗号登月的真实性
。那么,如何证明是活人采集的呢?
阿波罗号 6 次登月,每次采集的月岩月壤样本在 21~110 千克之间,总计将近 400 千克,有些是整块大石头!这些靠无人探测器的挖挖刨刨是做不到的。
像苏联的无人探测器 3 次共取回 0.301 千克,咱们的嫦娥五号技术先进些,也只拿到 1.731 千克。
这就像说,你在屋里看到一两颗枣,还可以说是鸟衔进来的,可如果看到一筐,那就只能是某人扛进来的了。
我们常看到一种说法:美国有没有登月,等中国上去时就知道了。
其实,不会有这种事发生,因为第一,中国对此并不怀疑。
第二,月球很辽阔,我们基本上不会降到同一地点。
第三,即使能降到同一地点,我们也不去。
月球上的未解之谜太多了,不应该浪费宝贵的机会去趟别人走过的路,而要努力探索未知之地。
例如嫦娥四号选古老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研究月球形成的早期历史,而嫦娥五号则选年轻的吕姆克山,研究月球活动的最晚期限。
而且也用不着登月才知道,通过 NASA 的月球勘测轨道器和印度的月船 2 号拍到历次阿波罗号的着陆地点,都能看到登陆舱随着晨昏的光影变化。
嫦娥二号也拍到了这些光影,但是分辨率不够,只在相同位置看到对应的暗点。
阿波罗 11 号的着陆舱在月面上投下影子 图片来自NASA
总之,登月骗局阴谋论起源于美国愚民,所披的“科学”伪装也极易揭穿,我们看到荒谬之处,一笑便罢,也可借此机会训练思维,好好体会一下中国基础教育之牢固扎实。
阴谋论者则是不挑食的,将来一定会用同样的逻辑攻击我们国家的航天成果,力道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现在就要做好准备,免让我们自己的航天事业陷入尴尬境地。
最后出道思考题,大家练起来吧。
祝融火星车与天问一号巡视器拍了张合影,这是怎么做到的?难道有火星人帮忙?
图片来自 中国国家航天局
多说两句:老实说,讨论登月阴谋论的话题,我内心是拒绝的……因为这早就不是一个纯科学话题,很多人根本没办法被证据说服。
毕竟众所周知,信者恒信,疑者恒疑,说服一个不信登月的人太难太难。
但是谣言常辟常新,作为科普工作者,还是要尝试把犹疑摇摆的读者争取到科学世界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