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蜂群机器人技术"。这一概念涉及利用小型机器人,它们既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作为一组相同机器人的一个方面工作。在后一种情况下,所有机器人都会相互通信,协调行动,以完成工作。这项工作可能需要在灾难现场搜寻幸存者,在危险环境中执行侦察任务,甚至探索其他星球的表面。
在某些应用中,机器人之间必须进行物理连接。由于空中和水下机器人可以水平和垂直移动,因此当它们连接在一起时,能够形成三维形状。相比之下,由于陆地(地面)机器人只能水平移动,它们只能形成二维形状,从而限制了它们的潜在用途。此外,迄今为止创建的大多数实验模型只能在光滑、平坦的表面上移动。
不过,如果有一种"越野"陆地机器人可以相互攀爬,堆叠成三维立体结构,情况就会不同了。这就是新型蜗牛机器人的由来。
白玉蜗牛与机器人蜗牛相似之处示意图 香港中文大学
该装置由香港中文大学的赵达及其同事开发,灵感来自白玉陆地蜗牛。就像这种腹足类动物一样,白玉陆地蜗牛可以一边移动自己,一边很好地粘在物体表面,但在需要时又会停下来,利用吸力形成更牢固的粘合。
机器人有一个球形的铁磁铁壳,里面装有电池、微处理器和其他电子设备。外壳的底部是一组类似坦克的橡胶履带,上面嵌入了磁铁。两条轨道之间有一个可伸缩的真空吸盘。
透明外壳版机器人的底部视图--吸盘内的微小聚合物柄阵列有助于吸盘附着在粗糙的表面上
当机器人在"自由模式"下移动时,吸盘会被收回,不提供动力。机器人只需沿着履带在平整或不平整的地形上移动,利用履带上的磁铁爬上其他蜗牛机器人的外壳。
一旦在上面就位,机器蜗牛就会降低吸盘并启动吸盘,从而切换到"强力模式"。然后,吸盘就会紧紧地吸住另一个机器蜗牛的外壳,将两个机器蜗牛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尽管如此,机器蜗牛的外壳仍然可以相对于吸盘旋转,使其可以在不失去吸力的情况下就地转动。
机器蜗牛合作爬过壁架
在迄今为止进行的户外测试中,成群的蜗牛机器人共同完成了爬上壁架、穿过缝隙、组成单个机械臂等任务。虽然在这些实验中,蜗牛机器人是被远程控制的,但人们希望它们的后代有一天也能自主完成这些任务。
您可以在下面的视频中看到蜗牛机器人的行动。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最近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如果你对这些机器人看起来并不像真的蜗牛感到失望,不妨看看卡内基梅隆大学去年创造的自愈型机器人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