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开了杀死恐龙的小行星的真正起源

2024年09月26日 14:11 次阅读 稿源:cnBeta.COM 条评论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科学家已经确定了造成6600万年前大灭绝的小行星的来源和构成,确定它是一颗不常见的碳质小行星,起源于木星之外。这些见解澄清了目前关于奇克苏鲁伯撞击物特征的讨论,改变了我们对地球过去和撞击地球的宇宙天体的认识。

asteroid2.jpg

地球经历过多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最近的一次大灭绝发生在 6600 万年前白垩纪和古近纪的交界处(K-Pg 边界),导致地球上大约 60% 的物种灭绝,其中包括非鸟类恐龙。

奇克苏鲁伯撞击源自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在现在的墨西哥湾与地球相撞,被认为在这次大灭绝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证据包括在 K-Pg 边界层中含有大量铂族元素(PGEs),如铱、钌、锇、铑、铂和钯,这些元素在地球上很少见,但在陨石中很常见。在全球范围内都发现了这些PGE含量升高的现象,这表明撞击将碎片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nmet.jpg

虽然有人提出德干陷阱火成岩带的大规模火山活动是 PGEs 的另一个来源,但 K-Pg 边界的特定 PGE 比率更符合小行星撞击而非火山活动。然而,关于奇克苏鲁伯撞击物的性质--其成分和地外来源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地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Mario Fischer-Gödde 及其同事评估了从 K-Pg 边界采集的样本中的钌(Ru)同位素。为了进行比较,他们还分析了来自过去 5.41 亿年中其他五次小行星撞击的样本、来自太古宙时期(35 - 32 亿年前)与撞击有关的球粒层的样本,以及来自两块碳质陨石的样本。

science.adk4868-f2.jpgscience.adk4868-f3.jpgscience.adk4868-f1.jpg

Ficher-Gödde人发现,来自K-Pg边界的样本中的Ru同位素特征是一致的,与碳粒陨石(CC)而非地球或其他类型陨石的Ru同位素特征非常吻合,这表明奇克苏鲁伯撞击很可能来自一颗在太阳系外形成的C型小行星。

他们还排除了撞击者是彗星的可能性。古老的 Archean 样品也表明撞击物具有类似 CC 的成分,这表明撞击物起源于类似的外太阳系,或许代表了在地球最后的吸积阶段撞击地球的物质。相比之下,不同时期的其他撞击点显示的 Ru 同位素组成与来自太阳系内部的 S 型(含盐)小行星一致。

DOI: 10.1126/science.adk4868

编译自/scitechdaily

对文章打分

科学家揭开了杀死恐龙的小行星的真正起源

1 (50%)
已有 条意见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编辑精选

    加载中...

    热门评论

      Top 10

      招聘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