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拉费拉西约 5 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头盖骨复制品与最新的智人头盖骨对比。 图片来源:自然历史博物馆托管人
不同的研究者对什么是物种有不同的定义。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起源于同一亲本物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对尼安德特人遗传学和进化的研究再次引发了关于是否应将他们从智人中分离出来或将他们归为一个亚种(尼安德特人)的争论。
克里斯-斯金格(Chris Stringer,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安德拉-梅内甘津(Andra Meneganzin,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研究所)主张前者,他们指出,尽管化石记录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但有足够的形态学、生态学、遗传学和时间方面的证据证明这种分类是合理的,并声称这些证据反映了物种分化过程的复杂性,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一个亲本物种的种群逐渐分化成为不同的后代物种。 他们声称,分类上的分歧最好用记录中如何模拟物种形成过程来解释,而不是用证据类型之间的冲突来解释。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鲁汶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Andra Meneganzin 博士说:"在人类起源科学中,隐含的、不切实际的理论假设可能与数据的匮乏一样具有局限性。 在分类学上,我们的物种和尼安德特人的分类存在分歧,这就是对物种分化本质的期望过于简单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无论是在现在还是过去的类群中,物种的演化都是跨越时空的,经历了多个阶段,涉及到不同特征的逐步获得。 通过塑造人类过去多样性的时间和地理维度来解读化石记录,可用数据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局限,从而帮助辩论摆脱无益的僵局。
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负责人、论文共同作者克里斯-斯金格教授说:"就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而言,我们需要将物种分化视为一个历经 40 多万年的渐进过程。 两者在地理上并不分离的地方杂交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化持续到两者成为截然不同的物种。 当尼安德特人在大约 4 万年前灭绝时,这两个物种正处于物种分化过程的最后阶段,并逐渐形成生殖隔离。"
根据古生物学和考古学证据绘制 40 万年的物种分布图对科学家来说具有挑战性,因为在物种分布的后期阶段,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继续杂交并交换基因和行为。 然而,为了可靠地追踪现代人类的进化,需要对解剖学和地理学的发展进行分类。 该研究称,如果杂交是决定物种地位的最终标准,那么今天数百种不同的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独立物种地位就会被取消,而且如果不认识进化和随后分类的模式,物种何时首次出现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棘手。
化石记录显示,智人在非洲发展,而尼安德特人则在欧亚大陆进化了至少40万年,随着智人从非洲向欧亚大陆扩张,两者之间发生了杂交。 然而,该研究认为,在智人扩张和随后的杂交过程中,这两个物种已经发生了分化,成为可以区分的物种。 分化的一个显著例子是,它们的生态特征是可以区分的,并且与"最小差异"的栖息地相关联。
尼安德特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寒冷的气候--即使在今天,如果不使用技术,我们也无法完全适应这种气候。 他们需要更多的体力活动和更长的时间来收集生存所需的资源,这有助于解释形态上的差异,包括肋骨和骨盆的形状,推断出更大的内脏器官,如肺、心脏和肝脏--以及一系列解剖学上的区别。 这可能是导致他们灭绝的一个因素,因为智人更优美的骨骼表明他们的生理结构更经济,对能量和资源的需求更少,并有复杂的技术辅助。 在气候变化迅速或两者共存的资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可能是生存与灭绝的关键。
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这篇大胆的新论文希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个明确的理论框架,呼吁对现有化石记录进行更细致的年代学和进化背景分析。
编译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