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就是更愿意帮助别人,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原因。通过观察大鼠的助人行为任务,研究人员发现,大鼠更有可能帮助那些与它们有过积极社交体验的同伴。它们大脑中与同理心和动机相关的区域活跃起来。有趣的是,催产素,即“联结激素”,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催产素活性较高的大鼠更有动力去帮助别人。
助人行为可能更多地源于情感纽带,而不仅仅是意识到痛苦。在大鼠中,催产素活性越高,它们就越有动力去帮助别人,这表明依恋会激发同情心。
为什么有些人更乐于助人?特拉维夫大学的Inbal Bartal及其同事今天(4月28日)在《神经科学杂志》(JNeurosci)上发表了一篇新论文,通过对老鼠的研究探讨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希望了解为什么有些人对他人的痛苦更敏感,以及这种敏感如何转化为乐于助人的行为。
研究团队利用之前开发的一项任务,观察了乐于助人或不愿助人的老鼠的行为和大脑活动。在这项任务中,一只自由的老鼠有机会释放被困在小型限制器中的受困同伴。
他们发现,如果老鼠事先与被困老鼠有过积极的社交体验,它们就更有可能提供帮助。与帮助程度较低的老鼠相比,帮助程度较高的老鼠大脑中与同理心和动机相关的区域也表现出更高的活跃度。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与助人能力较弱的大鼠相比,助人大鼠大脑中负责驱动动机的区域催产素受体表达增加。作者认为,这可能意味着,关心他人,而不是体谅他人的苦恼,更有助于促进助人行为。
当催产素信号受到抑制时,老鼠对其他老鼠的友好程度就会降低,这表明催产素可能通过让老鼠对其他老鼠产生依恋感来支持帮助。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日益两极分化的社会,对他人的同理心存在着差距。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亲社会行为,或者说乐于助人的行为。我们经常看到别人处于困境中,但往往只会帮助特定的人。人类和老鼠大脑的相似性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脑是如何调节亲社会决策的,”巴特尔说。
编译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