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半导体工艺进化之路曾一度面临停滞,摩尔定律遭受威胁。直到FinFET晶体管技术的出现,才使得整个半导体产业突破了20nm左右的限制。提到FinEFT技术,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胡正明,一个“拯救”摩尔定律的男人。
FinFET 给“摩尔定律”续命十几年
几十年来,半导体行业进步的背后存在着一条金科玉律,即“摩尔定律”—— 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自我预言”。
摩尔定律表明:每隔 18~24 个月,封装在微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便会增加一倍,芯片的性能也会随之翻一番。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半导体业界普遍认为半导体制程工艺到25nm时将出现瓶颈,制造技术将难以突破。
因为无法解决晶体管大规模集成到一定数量后的漏电问题,功耗将会随之非常高,这也使得业界普遍认为摩尔定律将逐渐失效。
当芯片制程达到极限时,必定会有科研人员思考制程技术的未来。
为什么说,胡正明教授“拯救”了摩尔定律?
那还得从晶体管的原理说起。
我们都熟知中学物理电流开关结构,晶体管其实就像电流开关结构,只不过是用半导体材料做成的。
晶体管的左边和右边都是半导体,只有中间是金属。
可以理解为左边是电流开关结构的源极(Source),右边是漏极(Drain),中间金属是栅极(Gate)。
栅极用来控制从源极到漏极的“通电”,电流从源极到漏极形成了计算机的计算回路。
计算机每次运算,都是上亿个晶体管的进行“电流运动”。
最初的晶体管结构是矩形的,源极、漏极和栅极这3个结构之间的接触面,都是一个平面。
后来,制程技术不断提升时,晶体管中栅极的宽度被挤压的越来越小。
当这个栅极低于20nm时,就会对电流失控,源极的电流会穿透栅极,直接到达漏极。
这可以说是芯片的“漏电”,让芯片发热量急剧上升。
如果我们解决不了这个漏电问题,就不能继续朝着更高的制程走。
1999年,胡正明教授带领自己团队发明了“FinFET晶体管技术”,成功解决了当时困扰整个半导体界的晶体管漏电问题。
胡正明教授的FinFET解决方案就是,改变一下结构。
通过改造晶体管的结构,把源极和漏极做成“直立”的样子,然后让栅极包围住源极和漏极。
这样就相当于增加了栅极和源极、漏极的接触面积,加强了栅极的控制能力,避免了漏电现象。
因为这种结构长得像“鱼鳍”,所以也被叫做鳍片结构。
看似很简单,但是做起来的难度极高。毕竟晶体管的体积都是用纳米计算的,在这种精度上改变形状,难度可想而知。
正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胡正明教授一直被称为“FinFET之父”。
FinFET技术不仅拯救了摩尔定律,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方向,使得台积电、英特尔、AMD、英伟达、苹果、华为、高通、三星等半导体行业的公司都受益于胡正明教授的发明。
台积电前CTO,美国院士,获IEEE最高荣誉奖
1947年,“FinFET之父”出生在北京豆芽菜胡同,后移居台湾,196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
此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并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胡正明教授表示,“自己当时并没有身怀大志,只不过读书不错,便拿到了一个奖学金到伯克利念书。”
自1976年以来,他一直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系的教授。
他还投身产业界,曾担任半导体制造商安霸的董事会成员,后来于2001-2004年又担任台积电CTO。
在学术方面,胡正明总共撰写了5本书,发表了900多篇研究论文,并拥有100多项美国专利。
他在1997年当选美国的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微电子物理领域的学术先锋。
胡正明还是IEEE Fellow、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且还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清华大学等院校的荣誉教授。
胡正明多次获得过IEEE授予的荣誉奖项,2016年入选硅谷工程师名人堂,并在当年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白宫国家技术创新奖。
目前发展到哪?
近20年过去了,到了7nm时代,我们在芯片制程路上越来越来,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FinFET结构也无法突破物理极限。
在7nm之后,每前进一步,不仅是在迭代光刻工艺,同时也是在挑战物理极限。
从2015年,第一颗7nm芯片问世那天起,摩尔定律“将死论”就一直萦绕在整个半导体行业。
因为晶体管突破7nm时,漏电现象再次出现了。
科学家们就表示,FinFET到了极限,又一次走到了路的尽头。
时势造英雄,GAA (gate-all-around,简称 GAA) 架构的出现再次拯救了摩尔定律。
它的概念的提出也很早,比利时 IMEC Cor Claeys 博士及其研究团队于 1990 年发表文章中提出。
全环绕栅(GAA)是FinFET技术的演进,沟道由纳米线(nanowire)构成,其四面都被栅极围绕,从而再度增强栅极对沟道的控制能力,有效减少漏电。
目前,IBM宣布最新的2nm先进制程芯片便是采用了GAA架构。
GAA 技术的推进,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半导体工艺特别是先进制程上的发展。
但随着制程技术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想要把芯片继续做薄做小,先进制程也并不是唯一的道路,材料、封装等也都可以称为突破的道路。
正如胡正明教授所说,“FinFET 证实了这个产业还有很多可以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的问题,我还真是看不到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极限。”
未来,半导体产业发展依然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