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一个月前,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就加速购票软件陷阱等问题作出回应:第三方网站设计和提供的加速包并非铁路12306的官方功能,不能保证给用户提供车票。无论是哪个购票软件,最终都要到12306的售票系统进行“排队”购票。也就是说,所有抢票软件的尽头都是12306。
既然都要在12306购票系统排队,为何还有不少平台设置种类繁多的抢票加速服务呢?原因是,这样的商业模式一本万利。首先,这项服务其技术含量和服务成本不高,但动辄却要收取几十或上百元的服务费用;其次,平台掌握和利用了消费者“甘愿多花钱买票”的急躁和侥幸心理;再就是消费者被平台不断灌输“加钱=增加概率”的概念,被诱导盲目付费。由此可见,消费者又成了待割的“韭菜”。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第三方平台通过加速包诱导消费者“加速抢票”的行为已经触及了法律红线。如果“加速包”不能加速或者抢票成功率没有宣传的那么高,就涉嫌虚假宣传,侵犯购买“加速包”的消费者的权益。
这些平台真的是在帮消费者抢票吗?根据平台“规则”,他们有的直接收费抢票,有的需要转发朋友圈让好友助力抢票,有的甚至会默认付费抢票。难怪有网友说:网络购票难,买个加速包;看似在抢票,实际在抢钱。
买了加速包却买不到票,是很正常的事。为了“割韭菜”,不少平台默认打钩,让消费者稍不注意就买了加速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商品应该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如果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捆绑购买加速包,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有需求就有生意。利益驱使下,春运这块“大蛋糕”如此芳香诱人,第三方平台想“切一块”也不足为奇。但交通出行关乎民生,“违规赚钱”值得警惕。此外,这类购票平台还存在抢票软件出票迟延、退改签手续费过高、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因此,说加速包是披了“技术马甲”的黄牛,毫不为过。
买加速包,其实是在交“智商税”。消费者应擦亮眼睛,各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惩治力度,让所谓的“加速包”加速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