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监测发现多起仿冒投资平台进行诈骗的事件。诈骗分子仿冒京东金融、马上金融、360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以相似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以“小额返利”等诱导网民进行访问下载,进而实施诈骗。
澎湃特约评论员 熊志
通过仿冒App以假乱真、混淆视听,让人误以为是正规平台,达到诈骗目的,从披露数据来看,这类诈骗绝非个案,而是相当有普遍性。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就排查打击仿冒App多达4.2万个,其中仿冒的“京东金融”App就达5677个。
投资者本着盈利的目的下载App投资,结果却掉入了高仿陷阱,轻则个人信息遭到泄露,重则遭受数万甚至几十万的财产损失,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所以,对这类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严打击治理。
从披露的案例来看,类似的诈骗手段谈不上多么“高级”,关键动作是以所谓“资金验证”等理由,让用户先把钱打到指定账户。之所以达到目的,主要在于,一方面,其App的标志和产品介绍形似正规App,部分诈骗平台甚至宣称具有“国企背景”,容易让人产生误导性判断,给予信任。另一方面,诈骗分子往往抛出高额投资回报作为诱饵。这两大招一使出,足以让人卸下对“先打钱验资”风险的防备,最终上当。
被骗的人中,的确不排除存在“以小博大”的侥幸心理,事后相关部门的打击治理也必不可少。不过,从源头治理的角度看,更应该追问的是,如此数量庞大的“李鬼”式App,到底是如何上线(架)的?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仿冒App获利,不仅体现在投资诈骗领域。此前媒体报道,网上禁售彩票但却有“李鬼”App偷偷上架,还有一些充斥贷款小广告的高仿“交管12123”“公积金”App等,让人防不胜防。
在大量“李鬼”式App被打掉的背后,是仿冒App的制作、运营,以及专业行骗等,已经成为了一条地下灰色产业链。
所以,每打掉一个“李鬼”式App时,还要顺藤摸瓜,将背后的产业链连根拔起。如果高仿App是通过正规的应用商店提供下载,那么就得追究应用商店的责任——对于所有App上架,在名称、图标、运营资质等方面,应用平台理应有严格的审核流程。
如果仿冒App是通过非法网站或链接下载,则需要加大对非法网站和链接的治理。监管部门和平台加大排查力度,提升仿冒App的上线难度,将源头治理的工作做好,才能有效减少受害面。
当然,要避免类似的诈骗陷阱,用户也应该提高警惕,通过正规渠道下载App,同时掌握基本的投资风控意识,切莫轻易相信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收益投资宣传,更不能轻易给陌生人转账汇款。
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仿冒App实施诈骗,是利用了正规平台的背书效应,仿冒App的盛行,对正规平台的信誉是一种损害。所以,被仿冒的平台,同样得积极参与到“李鬼”式App的打击治理中。比如加大反诈宣传力度,加大对仿冒自身的App的监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