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年,在北欧的一个国家,有一家百年企业正在面临巨大的抉择。一百多年前,它是一家以木材加工和造纸为主业的小工厂,经历了百余年的摸索和发展,这家企业的经营业务和最初已经大不相同,它成长为了一家跨国企业,在电子产业板块有着广泛的商业布局。但同时也因为扩张过快、资金链断裂和经济危机的影响,面临着破产重组的巨大风险。
看到这儿,估计已经有不少朋友猜出来这家企业的名字了,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芬兰巨人——诺基亚。
就像小说情节中经常描述的那样,危险关头总会有“天降猛男”。当时的诺基亚,也迎来了这样一位力挽狂澜的角色——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在这位老哥的努力之下,诺基亚手机业务迎来了飞速的发展,6 年之后首次登上全球手机销量榜首,并且实现了连续 15 年霸榜的辉煌战绩。然而,也正是这位挽救诺基亚于水火之中的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见证了诺基亚手机业务的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在 2014 年诺基亚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后,他无奈的说出了一句被广为流传的名言: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以诺基亚为首的欧洲手机品牌,是如何在全球手机市场中异军突起,又是如何在技术创新与革命的竞争中走向没落的。
模拟信号时代,
摩托罗拉主导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
在欧洲手机品牌登上世界舞台之前,诞生于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明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摩托罗拉的前身——加尔文制造公司,率先研制出了真正用于战场通信的报话机 SCR300,并在 1942 年推出了“手提式”对讲机 SCR536,这款军用对讲机在二战时成为了前沿阵地的标志,堪称是民用大哥大的鼻祖。《亮剑》里面的楚云飞,就曾经上手过这款先进的手提式对讲机(18 集 13 分钟)。
相较于重量动辄几十公斤的背负式电台,SCR536 的重量控制出色,包含电池的整机重量约为 2.3 千克(5 磅),有效工作距离为 1 千米到 4.8 千米不等,在通话稳定性和产品质量方面有着优异的表现,用今天的话来讲,就叫鲁棒性极强(Robustness)。
据战后统计,加尔文制造公司生产了不低于 130000 部的 SCR536,可谓是名利双收,后来索性也直接将公司名改名为之前的品牌名——摩托罗拉。凭借着先进的天线技术和模拟信号处理技术优势,摩托罗拉在二战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了第一代通信技术——模拟无线通信领域的霸主。
1973 年,摩托罗拉的高级工程师马丁·库珀(Martin Cooper)制造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部手机——DynaTAC 原型机,之后又用了 10 年时间,推出了它的全球量产商用机型——摩托罗拉 DynaTAC 8000X,这款手机当时售价 3995 美元(按照 2022 年的购买力来算,约合 11596.29 美元,数据来源:dollartimes.com),重量接近 1KG(2 磅),通话续航时间为半小时。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讲,这款手机的体积和售价都显得过于夸张,仅半小时的通话续航时间看起来也有些捉襟见肘。但不可否认的是,摩托罗拉 DynaTAC 8000X 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出现,象征着民用无线通信时代的到来。
借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中“大哥大”的流行称呼,摩托罗拉手机在中国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产品,当时的国内,谁能在街上手持一部“大哥大”打电话,那他一定会成为整条街最靓的仔。
作为移动通信技术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而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稳稳占据了当时全世界 70% 的手机市场份额。在 1990 年,摩托罗拉的营收超过 100 亿美元。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摩托罗拉成为了横跨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器三个领域的霸主,它在第一代移动通信领域天下无敌(摩托罗拉:我不是针对谁,我的意思是,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在数字信号处理器领域和德州仪器平分秋色,在计算机处理器领域则压着 intel 打,苹果公司早期 Mac 电脑上采用的 PowerPC 微处理器,就是联合摩托罗拉一起开发的。
押注第二代通信技术(GSM),
诺基亚手机业务赶超摩托罗拉
在摩托罗拉高歌猛进的同时,彼时的诺基亚却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前面提到,在上世纪 90 年代前后,诺基亚因为扩张过快、资金链断裂和经济危机的影响,面临着破产重组的巨大风险。作为诺基亚集团的大股东,芬兰银行正在对诺基亚进行大刀阔斧的拆分重组、抛售诺基亚的相关业务。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有着资深银行履历的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于 1990 年 2 月成为了诺基亚移动电话部门的负责人。当他被任命时,他的上司告诉他:“给你 6 个月的时间,你必须提出一个方案,到底是卖掉移动电话业务,还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做?”四个月后,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向董事会建议:不要出售诺基亚移动电话部门,因为他看到了它的未来增长潜力。
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的信心,并非单纯来源于摩托罗拉在模拟信号手机市场上的大获成功。对于诺基亚来说,摸着摩托罗拉过河,确实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事实上,诺基亚在此前也发布过一款重达 1.7 磅的手提电话 Mobira Cityman(采用第一代模拟通信技术),但是很难让其在与摩托罗拉的竞争中占据上风。道理很简单,一个行业的先行者永远要比追随者拥有更多的技术优势,在模拟无线通信领域的赛道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是摩托罗拉的对手。
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的信心,更多地来源于欧洲国家所共同努力而达成的一项标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简称 GSM、2G)。GSM 的技术核心是时分多址技术(TDMA),即将每个无线频率均匀地分给八个(或者十六个)手机用户,每个用户交互地占用八分之一的信道时间。相较第一代模拟通信技术,GSM 的标准更加开放性,具备更优的安全性、更大的网络容量、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低的功耗等优势,并且加入了短信功能。
1982 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就着手制定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标准 Groupe Special Mobile,简称 GSM。这一标准在 1989 年被提交到欧洲电信标准局,第二年便成为欧洲后来乃至成为世界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值得一提的是,GSM 通信标准的到来,也在之后迅速终结了“大哥大”模拟手机的下位替代品——寻呼机的消费市场。
GSM 最初在欧洲有十几个国家参加,包括芬兰。祸兮福所倚,在面临摩托罗拉垄断第一代通信技术的艰难挑战同时,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等欧洲企业也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契机,那就是占领第二代无线通信技术的高地。在 GSM 通信标准下,摩托罗拉在模拟无线通信时代积累的技术壁垒将被打破,所有玩家都会来到同一个新起点。对于那些迫切想要进入手机消费市场的科技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让人摩拳擦掌的时刻。
诺基亚抓住了 GSM 启动的契机。1991 年,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 GSM 移动通信电话网络就是由一家芬兰公司运营的,其系统架构的主要技术支持公司是瑞典著名的爱立信公司,而手机的提供商就是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所领导的诺基亚。在诺基亚押注 GSM 通信标准的过程中,芬兰政府同样煞费苦心,在人才保障、科技政策、外部投资和国际贸易等方面,为诺基亚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中国的第一通 GSM 电话,就是时任中国邮电部长的吴基传先生,使用诺基亚 2110 在诺基亚提供的移动通信网络上打通的。是的,在欧洲和美国关于第二代通信技术标准的竞争中,中国最终选择了欧洲的 GSM 标准,这也从一方面推动了 GSM 成为全球主流通信技术标准的历史进程。
彼时的摩托罗拉,其实并不是没有看到 GSM 所代表的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光明未来。但是,作为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最大受益者,它想要尽可能地延长模拟手机的生命周期,让数字手机的普及尽可能晚一些到来。并且,摩托罗拉本质上算是一个家族企业,继任者在能力上相较披荆斩棘的第一代创始人有所不及,而当时并不是一个守成的时代,管理好三个部门十几万的员工本身,就已经是一件让人非常头大的事情了。
与此同时,为了争夺世界移动通信市场的主动权,摩托罗拉牵头了一项超前于时代的宏伟项目——“铱星计划”,旨在建立一个覆盖全球、无需连接地面基站即可全球通信的卫星系统(由 77 颗低卫星组成)。1998 年,耗资 76 亿美元的“铱星计划”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但因为昂贵的服务费用导致用户群体严重不足, 仅几十万的终端用户,难以覆盖每年几亿美元的维护费用,2000 年 3 月 18 日,这一项目最终以铱星公司宣布破产而告终。
俗话说的好:趁你病要你命。在摩托罗拉陷入多重战略决策失误泥潭的同时,轻装上阵诺基亚开始在第二代 GSM 数字手机市场发力。
1992 年 10 月 11 日,诺基亚发售了全球第一款量产的 GSM 手机——诺基亚 1011,它也是首款支持“短信”功能的手机。诺基亚 1011 售价 8250 芬兰马克(当时约合 1 万多人民币),能够存储 99 个电话号码,用户可以免去输入拨打手机号码的过程,最大通话时间来到了 90 分钟。相较模拟手机时代动辄超过1公斤的机身重量,诺基亚 1011 “仅” 475 克的机身显得格外苗条。在当时的产品宣传中,诺基亚提到了“Connecting People”(科技以人为本)的企业宗旨,这句话在后来演变为诺基亚经典的大手牵小手开机画面。
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摩托罗拉在开发早期 GSM 数字手机时,仍然沿袭了模拟手机时代以话音质量为核心的理念,在手机的功能和外观设计上往往不能紧跟潮流,在产品迭代周期上也偏向保守。
不同于摩托罗拉在模拟手机时代的数年一更的产品换代策略,诺基亚掌握了一项占领消费市场的秘诀——手机产品的快速迭代,它在外观设计和产品功能方面进行创新,有时候换个外壳就是一款新型号的手机,用今天的话来讲,叫“科技以换壳为本”,但是这种策略在消费市场却很吃香。1997 年问世的诺基亚 6110,内置了一款名为“贪吃蛇”的游戏,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内置游戏的手机,它开启了游戏手机和手机游戏的新时代,“贪吃蛇”也成为一代人的经典童年回忆。
伴随着 GSM 网络建设运营的飞速发展,诺基亚在手机市场中的份额水涨船高。1992 年,诺基亚还处于濒临倒闭的状态;1994 年,诺基亚手机的出货量同比上一年增加 100%;1995 年,诺基亚手机销量进一步增加,当年 10 亿美元的利润也创下了历史新高,上市仅一年,市值就高达 1980 亿欧元,一举成为欧洲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在接下来的 1996 年,诺基亚正式超越摩托罗拉,登顶全球手机销量市场出货量第一,并在之后开启了一段连续 15 年霸榜的传奇历史。
除了诺基亚之外,爱立信、西门子、飞利浦、三星、LG 等手机厂商也纷纷借助 GSM 的“春风”,登上了世界手机品牌的舞台。手机消费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大幅拉低了产品售价,让手机价格从模拟手机时代的 2000 美元降至 200 美元左右,反过来,更加庞大的消费群体,也使得手机消费市场的整体规模扩大了百倍不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2G 手机时代,手机成为一种更加亲民的科技潮流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
乘胜追击,诺基亚发力塞班(Symbian)系统
成为全球手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后,诺基亚并没有陷入到盲目的自大和骄傲中,而是选择了乘胜追击,在新一代手机操作系统方面开始了大张旗鼓地探索——塞班(Symbian)系统,就是诺基亚再次交出的一份优秀答卷。
严格意义上来讲,塞班(Symbian)系统并不是诺基亚所创造出来的,它的前身是英国宝意昂(Psion)公司的 EP ( Electronic Piece of cheese)操作系统。塞班(Symbian)系统是败于 Windows 操作系统的 Pison 系统重组而来,更加适应嵌入式设备。
1998 年,在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和 Psion 的共同合作下,塞班公司正式成立,目的是将其集成到平板电脑和手机产品上去。塞班操作系统执行于高能耗比、低成本的 ARM 架构处理器,以操作简单、省电、硬件要求低、适配性广和应用程序丰富而得名。
顺便提一嘴,当年不起眼的 ARM 公司后来也成长为了一家科技巨头,2016 年,英国 ARM 公司被日本软银以 234 亿英镑(约合 31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在今天,全球界超过 95% 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了这一架构。
2000 年,爱立信率先发售了全球第一款塞班(Symbian)智能手机——爱立信 R380,不过,业内关于这款手机是否属于智能手机的范畴产生了争议,因为它并不支持软件安装功能。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款手机采用了“特殊”的翻盖功能,用户可以把按键区域掀起来获得更大的显示区域。
(爱立信 R380)
在接下来的 2001 年,诺基亚发布了全球第一款采用开放式 Symbian 6.0 操作系统的手机——诺基亚 9210 Communicator,它搭载了一颗 32 位、66MHz 基于 ARM9 的手机处理器,并且使用了一块 4.5 英寸的 TFT 彩色液晶显示屏,分辨率为 640×200,支持最高 43.2kbps 的高速网络服务。作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诺基亚 9210 C 支持大部分 PC 机上的办公软件,可以创建 Word 和 Excel 文档,还可以观看 PowerPoint 幻灯片,在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前面的爱立信 R380 一比,诺基亚 9210 C 是不是显得高级多了?
在此之后,诺基亚发布了一系列基于塞班(Symbian)系统的手机产品。诺基亚 N 系列、E 系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科技与潮流手机产品的代表。21 世纪前十年时间里,搭载塞班系统的诺基亚智能手机,为诺基亚占据手机市场的霸主地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8 年,诺基亚做出了收购了塞班公司的决定,塞班(Symbian)系统随之成为了诺基亚独占的手机操作系统,LG、索尼、爱立信等手机厂商只能无奈退出塞班阵营,转而投入其他手机操作系统的怀抱。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诺基亚“独吞”塞班(Symbian)的这一行为,其实并不是特别明智。一方面,塞班操作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开发效率低、定制灵活性差等),和塞班深度绑定的诺基亚手机,变相失去了选择市面上其它先进手机操作系统的机会;另一方面,出于商业竞争的考虑,友商们都不会愿意把手机操作系统这么重要的“核心”全部交由竞争对手打理,更何况是当时市场份额第一的诺基亚,当这些昔日塞班联盟的伙伴纷纷开始另寻他路的时候,诺基亚在后来维护塞班的阵地上也就显得愈发孤独和无力。
由盛转衰,诺基亚高端市场面临苹果巨大挑战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临江仙》一词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科技的浪潮同样不会停下脚步。诺基亚手机业务依托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制定的第二代通信标准和自身的努力而崛起,即将因以美国硅谷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通信专利竞争而走向衰落。
在诺基亚收购塞班(Symbian)系统的前一年,来自美国的一家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动摇了诺基亚手机的市场霸主地位,这家科技公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苹果。迎来乔布斯的回归之后的苹果公司,在业务创新方面一直都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简直就是科技行业"创新达人"的首席代表,曾向他"偷师学艺"的微软和Google,后来都成长为了科技行业的巨头。
早在 2001 年,也就是诺基亚发布首款塞班智能手机的时候,苹果公司正式推出了 iPod 产品线,iPod 系列产品一经推出就迅速走红,仅一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 1 亿美元,又过一年多的时间,销售额就接近 10 亿美元。前不久,苹果宣布 iPod 产品线停更的时候,还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网友们不小的热议。
到了 2007 年 1 月 9 日,苹果发布了采用触摸屏控制的初代 iPhone,它搭载了一块 3.5 英寸的触摸大屏,集互联网浏览器 + iPod + 传统手机功能于一身,对此后的智能手机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代 iPhone 的发布,变相挤压了自家 iPod 产品线的市场空间,但苹果也随之获得了更大的商业版图。
横空出世的初代 iPhone,将 OS X 桌面操作系统移植到手机上,让其变身为全新的 iOS 操作系统;多点触控技术的加入,让软件应用脱离了实体键盘的桎梏,能够更为自由的设计功能界面和交互逻辑,从而使手机硬件为软件功能服务;友好且人性化的系统操作界面,也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直观交互体验。这种革命性的智能手机产品形态,极大的冲击了以诺基亚为首的传统手机制造厂商,当时甚至有国外媒体将其称之为"上帝手机"。
不同于诺基亚的机海战术,苹果的 iPhone 一开始就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苹果在自家的商业布局上非常霸道,既要掌控硬件,也要控制操作系统(iOS)和软件平台(APP Store),换句话来讲,就是苹果要吃掉芯片和硬件设计、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整个生态链上各个环节,在卖出硬件产品后,还要通过软件增值服务来收取额外的费用。就连大家买的第三方苹果数据线(正版),生产厂商们也是要给苹果交税(MFI 认证)的。
通吃生态的整个环节,确实能够为苹果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以苹果 2022 财年第一季度(2021 年 10 月 -12 月)的财报来看,苹果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11% 至 1239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7890 亿);净利润 346.3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2204.37 亿),毛利率达到了 43.8%,这是任何一家科技企业都望尘莫及的存在。在多重创新 Buff 的加持下,苹果能够轻松拿走所在行业过半的利润。但是闭环的生态系统,也决定了苹果无法走向垄断整个手机行业的道路。
手机操作系统之争,Google凭借 Android 联盟截胡塞班(Symbian)市场
按理说,即便是苹果吃掉了大半的高端手机市场,诺基亚在中低端手机广阔市场中同样大有可为。奈何屋漏偏逢连夜雨,除了要应对像苹果这样的"创新达人"之外,诺基亚还要抵抗同时期另外两大科技巨头的围剿,它们分别是采用"人海战术"的Google和以"专利流氓"而著称的高通。这两位比苹果更狠,一位盯上了手机操作系统的垄断市场,另一位则致力于第三代通信技术制高点的争夺,这可真要了诺基亚的老命了。腹背受敌的诺基亚,深切感受到了摩托罗拉当年的"绝望"。
作为一家以广告服务为营收核心的新兴科技企业,Google对于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很大兴趣,但是,对于成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届的"微软"这件事,Google却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2005 年 7 月 11 日,Google以超过 50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安迪 · 鲁宾 ( Andrew Rubin ) 的手机操作系统公司—— Android 科技公司 ,正式开始进入手机操作系统(基于 Linux 内核)市场。按照时任 Google CEO 的施密特的说法来讲,Google收购 Android 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微软,试图阻止微软在移动市场复制桌面市场的成功。
据悉,Google在 2007 年夏天就已经做出了第一款 Android 原型机,但是在对比过苹果公司的初代 iPhone 之后,安迪 · 鲁宾和他的同事对自家的 Android 原型产品很不满意,最终决定重新设计。
2007 年底,Google联合全球几十家移动运营商(Sprint、T-Mobil、中国移动等)、手机制造商(摩托罗拉、三星、LG 、索尼爱立信和 HTC 等)和芯片制造商(高通 ( Qualcomm ) 、博通 ( Broadcom ) 、Marvell 和德州仪器)成立了 Android 联盟,之后 ARM、华为等科技企业也都纷纷加入这一联盟。
Google这个盟主是如何赢得一众豪强的认可的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开源和免费。
和诺基亚不同的是,Google虽然推出了自家的 Google 智能手机,但是并不太在乎市场份额,它更像是在给其他手机厂商做的一个 Android 操作系统运行样板,同时也在帮助Google了解了智能手机生产过程中供应链的方方面面。对于加入Android联盟的其它厂商来说,天底下好像还真有免费的午餐,Google把一整个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和盘托出,但却不向他们收取任何费用。
难道是Google是在做慈善么?当然不是,Google所图甚大——它想要垄断苹果 iOS 之外的手机操作系统市场。既然想坐稳Android联盟的头号交椅,Google就要尽力确保不与其他成员争利,智能手机硬件市场的利润虽然可观,但是哪里有垄断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之后,稳赚不赔的提供广告信息服务的收益香呢?彼时的诺基亚,还没暖热自己的塞班系统王座,哪曾想一觉醒来,不讲武德的Google联盟,就直接千军万马"飞龙骑脸"了 。
按理说,诺基亚可以选择一条最艰难的路——打不过就加入嘛。既然大家都上了Google的"贼船"(啊 …… 不对,大船),咱们索性也直接放弃塞班系统、加入Google联盟,毕竟诺基亚家大业大,基于庞大的体量和技术储备,专注于新一代智能手机产品的研发设计,鹿死谁手犹未可知。诺基亚当初不也是这么干翻摩托罗拉的吗?跟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不寒碜。
刘慈欣在《三体》中写道: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傲慢的诺基亚和曾经的摩托罗拉一样,低估了行业技术变革的速度,虽然它在 2009 年仍旧是全球手机市场的龙头,但高层管理人员接连的决策失误,却最终葬送了诺基亚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的最后的话语权。
在Google联盟成立的前一年,也就是 2006 年,约玛 · 奥利拉(Jorma Ollila)已经不再担任诺基亚 CEO 职务,继任首席执行官为奥利 · 佩卡 · 卡拉斯沃(Olli-Pekka Kallasvuo),这位 CEO 在上任的第 4 年(2010 年 9 月 11 日)被解雇,在此期间,诺基亚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从 46% 跌落至 31%(数据来源,维基百科),Google的 Android 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则从 2009 年第二季度的 2.8%,上升至 2010 年第 4 季度的 33%(超越塞班成为全球第 1)。从结果来看,他领导的诺基亚管理层在业绩上表现不佳。
奥利 · 佩卡 · 卡拉斯沃(Olli-Pekka Kallasvuo)的继任者叫斯蒂芬 · 埃洛普(Stephen Elop)。在履新诺基亚 CEO 职务之前,埃洛普曾在于微软商务部门工作,负责 Microsoft Office 产品,同时也是微软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之一。
这位走马上任的诺基亚 CEO,迅速放弃了自家的塞班以及自研的 Meego 系统,但是他并没有选择和Google合作,而是掉头转向了前东家——微软,
选择和 Windows Phone 操作系统绑在了一起。从结果来看,这简直是一个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战略决策。
在这位后来被诺粉们嘲讽为"木马"(病毒)的 CEO 带领下,诺基亚手机业务可谓是江河日下,公司连续多季度亏损,市值和手机市场占有率持续暴跌,有人一度怀疑他是微软派到诺基亚的商业间谍。
2011 年,诺基亚 N9 推出,这是全球唯一一款采用 MeeGo 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2012 年,诺基亚推出了塞班系统的巅峰之作—— 808 PureView,它采用了一颗 4100 万像素的卡尔 · 蔡司超大底摄像头,影像实力冠绝同代产品,当然,这也是塞班系统的最后绝笔。
2013 年 9 月 3 日,微软宣布以 72 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以及大批专利组合。艾洛普本人则回到微软担任副总裁。换句话来讲,这位大哥在任期内,成功的把诺基亚手机业务给干倒闭了,自则成为了当时微软下一代 CEO 的热门候选人(敌在本能寺)……
3G 通信技术之战,诺基亚痛失战术制高点
除了高端市场被"创新达人"苹果抄底、手机操作系统被"人海战术"Google截胡之外,诺基亚在第三代通信技术主导权的竞争上,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要知道,诺基亚曾经可是乘着第二代 GSM 移动通信技术主导权的东风来赶超摩托罗拉的,而如今,来自美国的另外一家科技企业——高通( QualComm ),正通过建立第三代 CDMA 通信技术的专利壁垒,来"绞杀"诺基亚在通信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在业界,高通( QualComm )的声算不上好,甚至被冠以"专利流氓"的名号。对于多数普通手机用户来说,大家对于高通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于它的芯片半导体业务,多数Android手机上都搭载了高通的骁龙系列芯片。高通公司并不生产手机,却能够凭借庞大且缜密的移动通信专利网络,向一众手机厂商收"人头税"——消费市场上每卖出一部智能手机,高通都能从中获得数美元不等的专利费抽成,这样一来,天底下近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变成了它的"打工仔"。
高通抢占了 3G 通信技术市场的先机,它最早提出了 CDMA 用于手机通信的解决方案,并且通过专利保护的护城河,阻挡了想要加入第三代 CDMA 通信技术战场的竞争对手。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国和国家及地区不得不搞出了自己的 CDMA 标准(中国:TD-SCDMA、日本和欧洲:WCDMA)。以诺基亚为首的欧洲工业届虽然也拥有大量的 WCDMA 专利,但是高通同样抢占了大约 30% 的 WCDMA 专利数。这就导致高通自己的 CDMA 专利可以自成体系,而诺基亚的 WCDMA 离了高通却玩儿不转的尴尬情况。
当然,诺基亚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联合爱立信、NEC、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等企业结成联盟,和高通公司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专利官司。让人没想到的是,高通这个"专利流氓",最后竟用不做 WCDMA 芯片这个"两败俱伤"的骚操作逼迫诺基亚就范。蛇打七寸,放弃了 WCDMA 的高通还拥有广阔的 CDMA 市场,而诺基亚如果失去了 WCDMA 的入场券的话,那就真的是在 3G 通信市场一无所有了。
经过一系列的拉锯战,诺基亚和高通最终在 2008 年签署了一份为期 15 年的专利授权协议,高通下调了一定额度的专利费,而诺基亚则将推出搭载高通芯片的 3G 智能手机,并且向高通支付相关的专利费用。自此,高通彻底成为 3G 通信技术的主导玩家。
话说回来,高通这种坐享其成的商业模式也并非一直都顺风顺水,2013 年 11 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启动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并最终对高通处以中国市场销售额 8% 的罚款,也就是 60.88 亿人民币(折合 9.75 亿美元),创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馈垄断法实施以来的单笔罚款最高纪录。高通公司甚至都没有上诉,反倒是老老实实的缴纳了天价罚款,因为中国市场每年能够为它贡献远超于此的商业收入,相比之下,为了对抗调查而退出中国市场就会显得非常"不明智"。
结语
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诺基亚的故事讲到这里也该告一段落了。
2014 年 4 月 25 日,微软正式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在之后的记者发布会上,诺基亚的前 CEO 约玛 · 奥利拉(Jorma Ollila)说道: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言毕,几十名诺基亚高管泪洒当场。
曾经的诺基亚,像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这位成长于北欧小国的跨国企业,在英明的约玛 · 奥利拉(Jorma Ollila)的带领下,借助欧洲 GSM 通信技术的领先优势,取代摩托罗拉成为 2G 时代的通讯霸主。然而,在新的技术革命到来的情况下,这个旧时代的霸主像是一座被夏日阳光笼罩的巨大冰山,虽然看上去仍旧庞大,但是却在夏日阳光炽热的温度下迅速冰消瓦解,归于无声。
继诺基亚之后,押注 Android 操作系统的韩国半导体巨头——三星公司,凭借独一无二的产业链优势,通过占领中低端市场份额、再转向高端市场竞争的战略布局,成为后诺基亚时代连续 11 年蝉联全球出货量第一的手机厂商。在 3G 时代到来的同时,方兴未艾的中国智能手机品牌也将走向崛起,华为、小米、OPPO、vivo 和荣耀等手机厂商纷纷开启出海之旅,成为全球智能手机行业新一轮的中坚力量。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科技的浪潮从未停息,我们仍在等待着下一波浪潮的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