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露营火热的背后存在多重风险和隐患,涉及人身安全、消防安全、生态环境、法律等方面,亟待相关部门加强规范和引导,促进新兴露营产业健康发展。
疫情下露营火爆“出圈”
露营短视频“霸屏”社交媒体、露营装备热销、网红露营地抢手……今年露营很“潮”很火,有网友调侃:打开手机,仿佛整个朋友圈都在露营。
游客在河北涉县太行红河谷一处房车露营地露营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还没走进位于西安市白鹿原上的嗨King野奢营地,就听到乐曲声、欢笑声从里面传出。在营地中心广场,数十顶白色帐篷下,游客有的吃着烧烤、有的玩着游戏。在广场中心,一场“枕头大战”让孩子们玩得酣畅淋漓。
在位于海口的新晋网红露营地北姆堆,营地内河边草坪上驻扎了各式各样的帐篷,游客们烧烤、聚餐、围坐聊天,十分热闹。由于北姆堆实行限流,更多游客聚集在北姆堆岛外沿着河边“安营扎寨”。
海南省休闲农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海洋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露营热,2020年被称为“露营元年”。在疫情冲击下,以往假期火热的出境游、跨省游被迫按下暂停键,长途旅行更是被视为高风险的出行方式,短途旅游亦程序烦琐,例如景区要求核酸报告、酒店入住需要行程码等。因此,都市人想尽办法寻找贴近自然的出游方式,以拥抱大自然为特征的郊野露营异军突起。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认为,露营不是一种新的旅行方式,而是旅行的一种新潮玩法,除了受疫情影响外,还和年轻人追求时尚潮流等因素有关。另外,帐篷从专业户外设备逐步进入家庭大众,也带动了这股热潮。
露营多重风险隐患不可小觑
露营者自身安全存在一定风险。一些游客并没有选择专业的露营基地,而是自发到河边、野地或者山里露营,在搭建帐篷和野炊选址上太靠近陡坡或河道,缺乏安全意识,随意饮水、戏水、钓鱼、徒步等,无疑留下溺水、失足以及面临山洪、泥石流等安全隐患。尤其在节假日期间,由于场地有限,众多露营者聚集在一起,如果缺乏必要的防疫措施,也存在引发疫情风险。
游人在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的金海湖景区露营 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露营使用明火导致的消防安全隐患较大。很多露营爱好者认为能否使用明火是露营“是否有灵魂”的关键所在,这给靠近森林、草地的营地增加了安全隐患和火灾风险。前段时间,在北京市区一些公园里,有露营者直接支起烧烤架开始生炭、烤串,现场烟熏火燎。有的公园内有大量杨柳絮,一旦起风或用火不当,极易发生火情。
露营中产生的垃圾易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露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吃喝拉撒等方方面面,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如果处置不好,就会影响周边绿地、山林或水质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今年以来,网络上不断有网友吐槽,反映一些低素质的人露营走后留下一地垃圾,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露营过程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海南维特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利君表示,露营过程中可能发生人身损害的风险,比如出行乘车遇到交通事故、携带宠物造成宠物伤人意外损害等,要根据具体情况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露营时野炊生火一旦造成火灾事故,极有可能触犯失火罪、放火罪等刑事犯罪,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或造成财产损失的,还应依法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规范发展新业态
针对当前露营热以及容易产生的风险隐患,有关部门应出台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对露营进一步规划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消防等应急处置设施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尽快出台露营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政策、发展规划和行业统一标准。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要对露营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明确告诉消费者哪些地区禁止露营,或是在露营中禁止烧烤和过夜;出台露营地建设相应标准和细则,规范露营地建设经营;鼓励“露营+”业态融合,以露营为切入点,融合体育、住宿、研学等多种业态,更好实现“露营经济”对发展文旅产业、满足群众高质量休闲需求的双重作用。
宁波市北仑区一家户外用品商店的员工在整理商品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加强露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煜建议,要适度开放公园绿地等露营空间,加强空间管理和维护工作,建设水、电和厕所等相关基础设施,搭建消防等应急处置的必要设施等。张思宁建议,参考国内外已经成熟的露营地建设经验,进一步完善露营地配套设施建设,让服务消费、安全保障、环境治理、医疗卫生等成为精致露营的“标配”。
提升行业监管和服务水平。对缺乏资质的露营场所,应及时予以处理,责令整改;加强对露营设备和设施在设计、制造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加强执法管理,对有损环境卫生的不文明行为以及违规用火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升大众的露营文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