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半导体产业进入极端化产业周期。8月12日,在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网主办的“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长石资本合伙人丁忠民表示,目前半导体不论是产业还是投资界,都处于一个相当极端的状态。
作者/吕倩
从产业方面来讲,丁忠民表示,极端表现的一方面是半导体过剩,主要聚焦在消费级芯片领域,如目前包括手机行业在内的消费电子终端出现砍单现象,整个手机产业2021年全年销量下滑11%,PC产品下滑10%,从而对消费电子领域的半导体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从业者纷纷降价。
与此同时,丁忠民称,在新能源应用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方面,车规级芯片又处于一个严重短缺的状态。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由于缺芯问题,中国少卖了约100万台新能源汽车。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可能产能饱和的晶圆制造企业,今年由于产线出现空缺,开始主动找客户了;同时,部分拥有先进制程的头部晶圆厂商已然公开喊话,称今年将会涨价15%-20%。如此前有消息称德州仪器和博通计划提高芯片价格并已通知客户,英特尔、高通和Marvell也被传出涨价消息。极端的产业现象表明当下半导体产业之中,过剩与短缺问题同时存在。
企业端的情况也一样,部分明星项目或被行业热捧的项目持续被机构疯抢,半年时间过去后,企业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但估值可能已经翻一番了。同时,融不到资的企业已经出现,比如聚焦蜂窝IoT无线通信领域的IC芯片公司诺领科技便倒在B轮融资。
当下芯片行业的极端化现象所折射的,在丁忠民看来,便是芯片周期概念。他表示,不论对产业还是投资方,芯片行业都具备非常明显的周期性。短周期来看,芯片行业在二至三年内由库存、供需平衡、产能进行动态平衡,一般二至三年会发生一次波动。五至十年的中期视角来看,芯片行业由新应用、新场景、新技术推动,比如由4G转向5G、新能源汽车、光伏技术发展等,均带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芯片大周期。
从长期视角来看,丁忠民称,主要是由基础网络的电子化、智能化、互联网化带来对芯片的硬需求,进而形成稳固而缓慢的增长曲线。半导体虽然已经是一个成熟产业,但始终受到外界热捧,便是因为其底层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增长。
2020年至今,由于内外部多重复杂因素影响,国内半导体产业、投资界进入高歌猛进的节奏,外界一度认为国内半导体将突破周期概念,但实际上,国内半导体产业仍是被套牢在周期规律之内——2016年借助4G向5G升级上行,2019年手机汽车销量下滑带动行业下行,再到新能源汽车起势之后的再次上行。也就是说,丁忠民称,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律仍旧基本契合了全球半导体发展大周期的规律,整个产业的周期性对行业影响非常重要。
但在个例方面,国内半导体产业在丁忠民看来仍旧具备特殊性。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半导体行业本身的周期、半导体股权投资的周期性均相对较短,直接影响了投资标的的现金流、资产估值倍数、以及流动性。另外在宏观层面,包括中美关系周期、宏观经济周期、基础创新周期三方面,相对周期较长,对整个行业与投资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长期影响。
目前,国内半导体产业处于一个大周期的顶点——即目前存在的全面短缺问题。在投资端,丁忠民表示,半导体产业股权融资数量似乎数量变多了,但实际的投资额是下降的,后续将直接影响到将上市公司的IPO频繁破发问题,如今年3月以来,半导体企业上市破发现象频繁出现,直到7月下旬,才陆续出现部分新发项目IPO取得较好表现。
当下除了新能源汽车等个别领域的半导体需求仍处于紧缺状态外,整个国内半导体股权投资的热度正在慢慢消退。在泡沫逐渐破灭的过程中,丁忠民认为,对于长期投资或愿意长期投资半导体领域的机构来讲,将会存在一个更好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