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亿美元,亚马逊再次出手,将美国扫地机器人龙头 iRobot 收入囊中。相比于此前 85 亿美元收购米高梅、39 亿美元收购 One Medical,此次对于 iRobot 的收购,从金额上来看可能并不突出,但是它对亚马逊的未来战略来说,却相当重要。
为什么电商巨头,要以超过 20% 的溢价,收购一家在行业中已经逐渐“体力不支”,被中国友商弯道超车的扫地机公司?收购背后,亚马逊真正的野心又是什么?
扫地机龙头已老
当 iRobot 在 2002 年推出第一款产品,Roomba 扫地机器人时,公司凭一己之力,打开了“扫地机器人”这个赛道。
Roomba 开创性地应用了随机碰撞式导航,让机器可以清洁全屋。而且,它还将价格降至原先扫地机产品的 1/10,让扫地机器人真正进入商业化阶段。即使扫地机器人此时价格仍然偏高,只是小众的产品,iRobot 却在行业早期迅速占领市场。
在随后十几年时间里,iRobot 一直是欧美扫地机器人市场的绝对龙头,你甚至能在《绝命毒师》这样的大热美剧中看到它的身影。
不过,成为行业开创者和绝对龙头,有时候也是一种诅咒,因为躺着就能赚钱,产品研发可能就被落下。
当 iRobot 停留在疯狂走货的快感中时,机器视觉和激光雷达技术逐渐成熟,这些先进配件也开始给扫地机器人带来新一轮技术进化。更可怕的是,iRobot 这回的对手,变成了中国公司。
2016 年石头科技推出的产品可通过激光雷达导航,但售价只有 1699,扫地机器人此时真正走到大众视野。2017 年,科沃斯推出扫拖一体机,此后,扫拖一体成为绝大部分中国扫地机器人的标配。
iRobot 的Roomba J7+ 扫地机器人 | 来源:Digitrends
到了 2020 年,行业进入到密集创新期。云鲸智能凭借“拖布自清洁”单款产品入围 2020 年行业销额 Top4;科沃斯和石头研发避障的技术和算法,避免了把宠物粪便扫一地的尴尬情况。
2021 年,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的体量首次超过美国,占据着 32% 的份额。在扫地机器人快速发展的中国,上半年扫地机器人的线下销售数据却显示,科沃斯销售额占比 85.32%,接下来的是石头科技、云鲸、小米、追觅,iRobot 没能挤进中国市场。
即便中国对手在自己的欧美主场还没大杀四方,iRobot 的经营状况已经出了问题。
在今年第二季度报中,iRobot 收入同比下降了 30%,经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 300 万美元增至 6390 万美元。在官方的回应里,他们收入下降归因于北美和欧洲、中东和非洲零售商的“意外订单减少、延迟和取消”,以及对消费者的直接销售低于预期。
北美、欧洲市场的萎缩对 iRobot 的营收造成了直接影响,但财报中还透露出一个有意思的数据:亚太市场的增速超过 15%。不过显然,iRobot 在亚太地区市场规模太小,没能在营收上帮助到它。
在这种情况下,能以 17 亿美元“卖身”给亚马逊,对于公司反而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补齐“智能家居拼图”
虽然亚马逊此次收购 iRobot,给出了 22% 的溢价,但鉴于扫地机器人确实是刚需,增长潜力也一直在,所以对于美国电商老大来说,这次收购绝对划算。
比财务计算更重要的是,将 iRobot 收至麾下,将补齐亚马逊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最后拼图。
亚马逊一直有意进入智能家居领域。
2017 年 12 月,亚马逊收购了一家生产智能安防摄像头的公司 Blink。与此同时,它宣布了一项“送货进门”物流配送服务——客户可选择让送货员把包裹送进客厅,与之一起推出的是自己的家用安全摄像头 Cloud Cam,以及配套的亚马逊 Key 应用程序。官方发言也透露,对 Blink 的收购是为推出安全监控类产品,做技术储备和硬件支持。
八个月后,亚马逊又宣布了一项智能家居领域的收购。这次收购的制造商 Ring,代表产品是配备摄像头的智能 Wi-Fi 门铃。Ring 也亚马逊早有合作,它将自己的部分产品与亚马逊 Alexa 语音平台整合,用户可以通过支持 Alexa 的设备获取实时画面、与门口访客交谈。
为了解决 Ring、Echo(亚马逊智能音箱)等智能家居设备运行中的网络问题,亚马逊还收购了网络 WiFi 设备制造商 eero。更大范围的网络系统不仅能支持更多的智能设备,还可以覆盖车库等更广的场景与盲区。
也是在那段时间,盛传亚马逊在酝酿一项代号为“Vesta”的家用机器人项目。当时对 Vesta 的猜测——有轮子的 Echo——在亚马逊 2021 年发布的家用助理机器人 Astro 身上实现了。
Astro 成为亚马逊进入家庭场景的一大入口。它的轮子上装有一个脸屏,也接入了 Alexa 语音助手,能够帮助用户完成播放音乐、远程查看家中场景、拨打电话等操作。它还配置了可伸缩镜头和可拆卸的小储物箱,与智能音箱相比,移动特性的加入拓宽了他的使用场景,让它可以承担一部分安保巡逻和运输的功能。
Astro 机器人在家庭中巡逻 | 来源:亚马逊官网
不过,Astro 机器人 1450 美元的价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相比之下,具备同样扫描家居环境的 Roomba,却是每个家庭能负担的起的“刚需产品”。
2018 年,iRobot Roombas 利用传感器和相机绘制房屋结构地图,了解家具位置之后躲避障碍。最新版本的 Roombas 内置了越来越复杂的传感器,用于学习和绘制房屋地图。
正因为扫地机器人有扫描室内空间的能力,媒体和业内人士分析,通过收购 iRobot,亚马逊不仅知道你购物车里有啥,就连你家有多少平米,用的是不是宜家都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给你推送的商品广告,怎么能不精准?
当然,这还只是推测,毕竟作为反垄断的重要目标,此次收购能否获得 FTC 的“祝福”还未可知。同时,作为重要隐私数据,Roomba 扫地机器人存储的用户空间信息,想要直接取用,想必并不容易。
况且,亚马逊收购 iRobot,看中的可能不仅是智能家居,更有实现“机器人行业龙头”的野心。
机器人,巨头的下一站场
在亚马逊 1998 年到 2016 年的每一封股东信里,贝佐斯每次都会附上 1997 年的第一封。“It’s all about the long term”,长期主义奠定了这家公司的基调——着眼于未来播种,然后等待回报。
不论是家居环境,或者物流仓储,机器人,就是亚马逊看好的一个长期目标。
2005 年,亚马逊还是一个以书为主要商品的在线商店,这一年它推出了 Prime 订阅会员服务,会员在境内购物任意金额,可享受两天送达服务。此后,快速配送服务的可选时间还进一步缩短,衍生出隔天交付、一小时达等。
Prime 在亚马逊高速扩张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亚马逊带来了大量的忠实用户,帮助这家公司抢占了美国电子商务市场近半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高效履约的期待值被拉高,大量的交付订单也加大仓储运营的压力。
在推出 Prime 订阅会员服务 7 年后,即使还没有大规模建立配送中心,亚马逊仍然做出了一个决定:并购自动化物流提供商 Kiva Systems,使用自主移动机器人加快仓库自动化的进程。Kiva 机器人搬起三百多公斤的货物,在亚马逊的仓储服务中心穿梭。
根据报道,亚马逊 2017 年使用的机器人数量达到了 4.5 万台。
机器人的加入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效率,但在全自动化仓库实现之前,还要让人类也能安全地在机器人所在的空间协同工作。
在对人机协同技术的关注下,自动化仓储机器人创企 Canvas Technology 进入亚马逊的视野。
2019 年,亚马逊完成了对这家公司的并购,Canvas 的核心技术让仓库内的物流车辆实现“无人驾驶”,避开工作人员和操作设备。
今年 6 月,亚马逊发布了一批仓储自动化系统,其中包括 Kiva 货架运输机器人系列的 Proteus。Proteus 融合了 Canvas 的技术,能够在人类运动的环境中自主行进。
亚马逊旗下全自动移动仓库机器人 Proteus | 来源:PcMag
除了货物的运输,亚马逊同样尝试将分拣的任务交给机器人。2021 年亚马逊仓库启用巨型机械臂 Robin,使用吸盘从传送带上拾取包裹交给移动机器人。今年跟 Proteus 一同发布的包裹移动系统 Cardinal 使用计算机视觉和 AI 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分拣包裹的速度和准确性。
在卸货环节,亚马逊同样在寻求自动化。今年4月,一家开发双足机器人的初创企业“Agility Robotics”宣布获得 1.5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亚马逊工业创新基金跟投。他们的机器人 Digit 能在有障碍物的环境中导航、搬运包裹、堆放货物,这无疑将为全自动化仓库添砖加瓦。
机器人同样是亚马逊在最后一公里交付上给出的新答案。除了对外公布的无人送货小车 Scout,一度暂停的无人机配送项目 Prime air 也有了新的进展:今年 7 月,亚马逊表示将与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合作部署无人机,Prime air 会在 2022 年底开始试运行。
亚马逊相信,机器人是更高效替代人力的解决方案。
在“押注机器人”上,亚马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去年特斯拉的 AI 日上,身穿紧身衣的员工,给人们上演了一场“机器人哑剧秀”。在搞笑之外,马斯克对机器人的野心和热情,却不是开玩笑的。虽然特斯拉机器人 Tesla Bot 目前透露的信息还不多,但早已成功让国内机构,早早准备好材料,准备热捧国机器人产业链公司了。在今年的 AI 日上,我们或许可以得到 Tesla Bot 更多的信息。
专做线下服务的美团,也在近几年开始探索无人机配送服务。上周,美团和咖啡品牌 Manner 合作,尝试用无人机将咖啡送到露营消费者的帐篷前。同时,团队在深圳的无人机配送试运营也有了超过一年时间。
造车新势力小鹏,在今年曝光了“机器小马”;小米也在刚刚的发布会上,放出了自己的机器人CyberOne。
美团无人机配送已经试验了很久 | 来源:极客公园
即便技术看起来似乎仍未成熟,但是毫无疑问,机器人,已经成为巨头们争抢的一个新战场。目标依然很远,但是所有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