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以来车圈最大的瓜,不用说,肯定就是长城和比亚迪的激情对线了。本以为,马一龙来中国玩了三天能稍微缓解缓解紧张的气氛,可没想到知乎上关于这事儿的讨论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深入。无数官媒和大佬也都下场发表观点,槽点和亮点都多到爆炸。
所以我觉着,还是得给大伙好好盘盘这件事。
事情本身,其实并不复杂。
在上周也就是 5 月 25 日的时候,长城在自家的多个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个声明,举报比亚迪的两款车型秦 & 宋 PLUS DM-i ,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且应该受到处罚。
简单来讲,其实就是长城实名举报比亚迪的车环保不达标。
对我们来说,环不环保的,确实有点不好理解。脖子哥甚至还认识很多喜欢闻汽油和尾气味的车主。可对车企和整个汽车行业来说,涉及到环保的指标绝对是重中之重。
各国对此的处罚力度,也绝对能称得上重拳出击。
就比如之前在全球范围都闹得沸沸扬扬的大众排放门,当时的大众为了通过欧洲的尾气排放规定,在自家的多款柴油车型上安装了“ 作弊软件 ” ,一旦发现车子正在被检测,就能让发动机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不得不说,确实很鬼才……
但最后,大众却为此付出了大约300 亿欧元的经济代价。啥概念?大众 2022 年一年下来一共才盈利了225 亿欧元。真就是《 因为装了一个软件,我白干了一年半 》……
而比亚迪呢大家也知道,是目前全球卖得最好的混动车企。如果有环保指标不合格,法规过不去都算小事,让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口碑受损,才是更致命的。
正当大家分析得热火朝天时,当天中午,比亚迪就在社交平台上做出了回应。总结起来就是:俺们的车没问题,你们的检测不合规,都是自己人别搞不正当的竞争。
这不回应不要紧,好家伙,这短短几句话用上了六个感叹号,直接和长城来了个正面硬钢,火药味瞬间拉满。
根据这份声明里的内容,全网也是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和解读。有专业人士解读的,也有查标准查资料分析的,甚至还有把车拆了分析的,场面那叫一个壮观。
更壮观的还有这两家的股价。对线当天,比亚迪和长城的股价分别跌了2.4% 和 6.2% ,合起来一共蒸发了超过 300 亿的市值。
把它叫做最贵的吵架之一,应该不过分吧。。
那肯定有人会说了,为了这事儿撕破脸还亏了市值真的值得吗?
这就涉及到他俩争的这玩意,到底是个啥了。
太多的技术细节咱们不展开说,差友们只要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混动车的车主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家里充电比较方便,所以你基本上都是用的纯电模式上下班,一般得过一两个月才会去加一次油。
汽油嘛,毕竟是液体,一直放在那其实是会蒸发的。蒸发的多了,油箱里的压力就会变大。而一般汽车的油箱都不是密封的,里头压力一大,蒸发出来的汽油气体就会从缝啊孔啊往外漏。
这些往外漏的部分,在我们的国六排放标准里是有个明确的称呼的,叫蒸发污染物。并且,标准也对这个外漏量做出了规定。长城举报比亚迪的,也就是后者的两款车这个指标超了。
为了让自己的车符合这个要求,大部分车企的做法是用上一个叫高压油箱的东西。这玩意看名字就很好理解,其实就是一种能够经受住更高压力的油箱,一般的油箱,则被称为常压油箱。
油箱本体能够承受更高的压力,再加上密封性更好的油箱盖子和一些电控的机构,就能让蒸发的汽油泄露的更少,从而满足国标的要求。而这个系统也有个非常拗口的名字,叫非整体仅控制加油排放碳罐系统,简称
NIRCO 。
这么一看,那就大家都用 NIRCO 不就完了嘛。但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了,成本。
对此,脖子哥咨询了多位曾经在合资、进口车企主机厂工作过的工程师。他们表示,车企为一台混动车用上 NIRCO 系统的成本,根据供应商不同大概会在几百到一千多这个范围。
而对于主打入门级家用,年出货量百万级别的厂家来说,每台车少一千每年就能省出上亿元的成本。 “ 这肯定是一笔巨款。 ”
而根据一个曾就职于上汽集团供应链的知情人士透露,
“ 这 1000 块的成本,足以在入门级别的市场压死任何同级别的对手。 ”
所以,自然也会有车企会通过省下这部分的成本来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这位工程师朋友,其实早也对这两款比亚迪车型进行过拆解,也和脖子哥明确了它们使用的:
确实是常压油箱而非高压油箱。
看到这,大伙是不是该觉得比亚迪怎么这样,为了省点钱竟然在不该省的地方偷工减料,太过分了!
一开始,整个舆论环境也都是这么想的。但比亚迪在事情发生后的第三天,就在回答投资人问题时说到,自家的车型其实是有相应的技术,专门解决常压油箱里汽油蒸汽过多的问题的。
说白了,就是虽然比亚迪用的是常压油箱,但是车子会自己检测油箱里的压力高不高。要是高了,就会启动发动机把蒸发的汽油烧掉一些,让它们不至于因为压力太大漏出去。
听着。。好像也很合理?
但这时候就有一些比较专业的朋友表示,诶,不对!国标的测试里规定了检测的时候,车辆应该是静止的状态,比亚迪这启动发动机的方法不可行!
针对这个问题,一个笔名 be River 的某国内高校车辆工程硕士,在知乎平台上做出了解答。简单来说就是,整个测试流程其实有很多环节,需要静止的只是整个测试流程中的很小一部分。
而在静止之前,需要经过放油加油、预处理行驶、高温行驶、热浸试验等很多阶段。而在这些步骤中,其实都能通过一定的技术设计让最后车辆静止时,车辆的油箱里没有那么多汽油蒸汽。
比如可以使用最激进的动力消耗油箱中的汽油蒸汽,让油箱在最后静止之前达到压力最小的状态。
这就有点像往泳池里加水,只要在需要加水的时候加得慢一些,需要放水的时候放的快一点,最后就不会让水从泳池里满出来。
总而言之就是,比亚迪的方案,是有可能通过国标测试的。
那为啥长城的测试结果里,比亚迪的车没有通过标准测试呢?脖子哥猜测,大概率是长城没有按照比亚迪当时过检时候的方式来检测,而是在各个环节中让车处在相同的状态里了。
所以,车是一回事,怎么测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说法成立。
那么比亚迪能够使用合理的方式通过测试,那就算不上作弊。而长城呢,能够很勇敢的说出友商潜在的问题,从我们消费者角度看,也是值得称赞的。
但脖子哥想说,就算如此,你们二位的声明发的也都有点欠考虑了。
就先说长城吧,其实早在 4 月份的时候,长城就已经跟有关部门举报过这个事情了。而在权威机构还没有给出结论的时候,长城就先在社交平台上公开举报了。好巧不巧的是,发布这天正好还是比亚迪新车发布的前夕。
就算长城你没有多想,也难说大伙会怎么想嘛。
再说比亚迪,明明可以在对线当天,就在公告里心平气和的说清楚自己通过测试是用了独有的专利,再不济,当时就可以表示,马上就从产线上拉五台车下来去做检测,用实力回应。
写一些和自主情怀绑定的话,难免会被有些人误读成“ 比亚迪是不是技术上有 bug 才只能打感情牌 ” 嘛。
至于这个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我想从前中汽协常任副会长董扬的文章:《 中国品牌汽车的成人礼 》中,大概就能找到答案了。
董会长是这么写的:
希望这一事件不要沦为吃瓜群众的盛宴,更不要成为黑水军、黑公关牟利的机会。也不要简单停留在搞清楚是非曲直,而是要更进一步,全行业吸取教训,使之成为中国品牌汽车发展壮大的成年礼。....更希望全行业都要从这次事件中充分吸取教训,提升我们的战略定位,共同完成建设世界汽车强国的历史重任。
意思就是,咱们也都别这么小孩子脾气了,放弃窝里斗,一起把中国汽车搞搞好吧。
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