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你的脑子里植入一个传感器,让你把大脑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你愿意吗?现在就有这么个机会。前几天,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宣布开始招募人体试验患者了。这个 PRIME 研究项目,主要目的就是评估 Neuralink 的一系列脑机接口设备在人体上的性能如何。
报名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进入 Neuralink 的官网,再点击患者登记就行。
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参与这次试验。
Neuralink 的公告上写得很清楚,由于颈脊髓损伤或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 ALS ) 而四肢瘫痪的人可能符合这次试验的条件。
再不济,也需要在视力、听力等方面患有残疾。
最重要的是,你得先是个年满 18 岁的美国公民。
在 Neuralink 的推文下,这些自告奋勇的志愿者或轻或重都患有一些身体疾病,希望能够通过 Neuralink 的脑机接口产品重新感受世界。
如果人体试验真能成功,那就像 Neuralink 所说的那样人类可以用思想来控制体外设备,别说残疾人,或许我们普通人也离科幻电影里用意念开灯、煮咖啡也已经不远了。
不过呢,咱也先别急着做梦,脑机接口这事儿,离我们说远不远,说近倒也不见得。
Neuralink 这次的人体试验为期六年,能不能成八字还没一撇呢,而且整个脑机接口行业的发展程度恐怕也远没有咱们想象中的成熟。
一提起脑机接口,大伙儿的脑子里可能马上会浮现,芯片植入后脑勺还连接着一堆电线的画面。
差评君在这简单科普一下,脑机接口可以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种。
像 Neuralink 做的就是侵入式脑机接口,给你的脑子敲个洞,把这个长得跟硬币差不多的芯片,放到脑子里,听起来还挺吓人的。
但其实,广义上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很早就在医疗领域实现运用了,比如说 DBS ( 深部脑电刺激 ),就是通过神经微创手术植入电极,时不时给你的神经来一下,对于治疗癫痫和帕金森还挺管用的。
只不过 DBS 跟 Neuralink 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要开颅。
这危险系数蹭一下的就上来了!
当然了,要是不想开颅也行,这不还有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嘛。
资料显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占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的 86% ,现在国内大多数科研机构和商业公司基本都是走这条路线的。
像是什么脑电帽、智能假肢也能归到非侵入式产品的行列里,在医疗康复场景里算是比较常见的。
但关于半侵入式的研究就比较少见了, Neuralink 的死对头 Synchron 算其中一个。
他们家做的就是这种半侵入式的血管支架,不用开颅,从颈静脉植入,顺着血管,流到大脑皮层附近采集信号,再通过埋在胸口下面的天线把数据传输到体外。
这种方案的优点就是,比给脑袋剌个口子风险要小一些。
所以在 2021 年, Synchron 就抢先 Neuralink 一步拿到了 FDA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的临床批准。
诶,那么问题又来了。
既然这两种方案都可以采集神经信号,那为啥非得费劲给脑子开个洞,这不是纯纯找虐呢嘛?
咱先明确一下,脑机接口研究的关键就是要对采集的信号进行解析,看看你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些啥。
打个比方,你现在想吃火锅。( 此火锅非彼火锅 )
你的脑子里就会先形成 “ 我想吃火锅 ” 的神经信号,电极把你的这个信号捕捉到,再分析一波,哦,原来你是想吃火锅了。
但非侵入式隔着颅骨、半侵入式没有进入大脑皮层,噪声的干扰会导致采集到的神经信号没有那么清楚。
可能你当时是想吃火锅,它给你解析成想吃螺蛳粉,或者干脆解析不出来。
所以像 Neuralink 这样的侵入式脑接机口一直都是业内难以攀登的 “ 珠峰 ” 。
这么多年过去,像什么睡眠监测器、助眠仪、注意力训练头环... 即使没有采集到高质量的神经信号,也有人靠着这些卖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住上别墅、开上豪车了。
但侵入式好像一直没听到有啥大动静。
只能说,脑机接口在技术路径分化之后,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那侵入式的脑机接口咋就这么难呢?
去年, FDA 就对 Neuralink 进行了灵魂拷问:你的脑机接口设备安全吗?锂电池在脑子里漏电了咋整?把电极放进去那咋取出来?电线在脑子里移动了怎么办?...
给 Neuralink 怼得没话讲。
毕竟,之前 Neuralink 的确有因为试验虐待动物的嫌疑,根据路透社的消息, Neuralink 从试验开始一共杀害了包括羊、猪和猴子在内的约 1500 只动物。
FDA 的考虑,是 Neuralink 和整个侵入式脑机接口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安全性,
电极的植入和取出,你得开颅吧?
由于开颅手术画面过于血腥,就不在这展示了,好奇的差友可以自行去搜一搜。
它的危险系数跟剌个双眼皮、给眼睛打个激光可完全不是一个 level 的。
所以马斯克去年就搬出了一台叫 “R1” 的手术机器人,包括定位植入位置、取出头骨、植入芯片还有缝合伤口在内,一条龙服务全给包了。
整个过程可能也就花个 15 分钟。
差评君猜测啊,之前 Neuralink 能够获批,可能少不了 R1 的功劳。
其次,电极植入之后,还得保证它不乱动、不漏电。
如果说开颅手术还能用机器人来提高手术成功率,那电极植入后的很多事情可能就主打一个佛系了。
美国有一家同样也是做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公司 BrainGate 就遇到过电极在脑子里报废的情况。
倒不是因为没电了,而是电极让神经胶质细胞给缠住了……
更糟糕的情况是,如果植入的是传统的 “ 犹他阵列 ” 电极,过于坚硬的针尖还有可能造成颅内感染或者产生排异反应。
免疫系统:你什么档次,跟我待在一个身体里?
再者,高质量神经信号也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像上文提到的 “ 犹他阵列 ” ,就只能传输 96 个电极通道的神经元信号。
这是啥概念?
根据脑机接口界的 “ 摩尔定律 ” ,同时记录 100 万个神经元需要等到 2100 年,但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大约有 860 亿个神经元……
如果想要尽可能多地采集神经信号,那就只能放好几个这种长得跟针尖似的玩意儿在脑子里,这风险就又上来了。
所以这两年,很多科研机构都在鼓捣电极通道更多的柔性电极,听说可以跟着神经细胞变化形态,不过暂时没看到掀起啥大风大浪。
像 Neuralink 在 2019 年就研发出能够跟神经细胞实现 “ 无缝贴合 ” 的柔性电极,而且还把电极通道扩展到了 1024 个。
虽然不能完美解决神经元信号的传输问题,但至少比之前的 “ 犹他阵列 ” 看着就要安全不少。
更何况, 5 月份的时候 Neuralink 已经过了 FDA 那关,也就意味着侵入式脑机接口在安全操作层面上已经具备了可行性。
或许下一次我们再看到关于 Neuralink 的新闻,就是某某渐冻症病人、抑郁症患者在脑接机口的帮助下恢复健康。
说不定以后差评君就直接意念码字发稿了( 狗头 )。
最后咱再开个脑洞,如果未来有一天技术完全成熟了,你会用脑机接口来干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