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来手机发布会后,CEO李斌被记者问到要不要“开课”。他的回答一语双关,“我们现在哪敢开课?都是别人教我怎么做CEO,所以咱不开课。你要想听我的深夜反思,这可以。”一句话既自嘲了蔚来的惨,又内涵了李想的狂。毕竟微博上教车企同行“基本常识”的是李想,在得到开公开课的也是李想。
连续成功者的“姿态”
在李想宣布8月21日开课后,就有网友评价称,“李想卖得不是课,卖得是认知,李想收的不是课程费,而是收割中产”。一个月后,这个“复盘千亿级爆款产品”的实战课卖出29538份,用户再度被稳稳拿捏了。
既能传道授业,又能免费推广自己的产品,不花一分钱就能收割一波核心用户。过去几年,但凡能够让理想汽车冲上热点的行为,好的坏的李想都来者不拒。
李想第一次登上杂志封面是在2006年。
当年《中国企业家》以《生于80年代》为封面,报道了李想、茅侃侃、戴志康和高燃四位80后创业者。彼时“80后创业”还是十分新颖的概念,报道一出就引起强烈反响。后来有人曾评价到:“这四个人对当时创业者的震撼,甚至不亚于之后的马云”。
十年后《中国企业家》再次回访四名80后创业明星
时年25岁的李想已经相继创立泡泡网和汽车之家,这是他第一次被媒体推向风口浪尖。
谁都没料到,17年后李想以理想汽车创始人的身份又频繁登上热搜。9月25日,理想汽车第50万辆车正式下线,销售数据遥遥领先其他造车新势力。
过去几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经历了史诗级的混战,理想曾是“蔚小理”中最不被看好的那个。而2023年的销量股价齐升,无疑让李想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他先是在微博上公然炮轰称友商销量“仨瓜两枣”,又深夜小作文谈“理想的核心驱动力”,颇以成功者姿态自居。在许多人眼中,他正在取代雷军,成为企业家群体中的新一代“微博之王”。
也正因如此,在这个时间点上,围绕李想的争议正越来越多。一方面,理想汽车得以脱颖而出,印证了李想过人的趋势判断和惊人的产品力;另一方面,理想汽车成于增程,作为从混动到纯电市场过渡的受益者,接下来的纯电赛道中,它还能否击败那些实力强劲的对手?
在增程阵线,华为AITO问界新M7来势汹汹,自9月12日发布至今大定已经超过5万台;小米汽车近日也被爆出确定开发增程混动。在纯电阵线,赛道的拥挤程度和价格战的凶悍程度只会越来越甚。
尽管“新势力”都爱说造车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但只有李想把危机感拉满,他说这场马拉松“每4公里的节点就淘汰一轮”。对于当前的理想而言,它赢得了短期的胜利,但即将跨入的是最凶险的一段4公里。
李想做好准备了吗?
02
一招吃遍天下先
如果从一个创业者的标准衡量李想,他败率极低。
二十出头创办的泡泡网,很快就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3C网站之一。之后泡泡网被盛拓传媒收购,李想也实现了财富自由。2005年,李想创立汽车之家,8年后就成功在美国上市。
从泡泡网到汽车之家,李想和团队所积累的方法论终于在理想汽车上有了规模化的反应。
2005年创立理想汽车前,李想就得出一条结论:作为新品牌不能进入负增长的市场。他认为自己之前做泡泡网没有大成,很大原因是当时的市场已经进入负增长。2015年前后,30万元以下的汽车市场都在负增长,95后买车动力越来越低。相反30-50万市场却在高速增长,这也是理想汽车最初瞄准的价格区间。
当时锚定这一区间的还有蔚来。只不过迥异的产品哲学,将这两家车企导向截然不同的命运:李斌想要的太多,所以蔚来铺了一个很大的摊子,烧了很多钱,时不时就滑到悬崖边上;而李想推崇克制和务实,他认为产品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我对创业没情怀,情怀多耽误事呀”。
理想ONE是理想的第一款车。从2018年发布之后的四年中,理想一度只有这一款车型。
图源:@理想汽车 官微
理想ONE在内部开发时曾考虑过推出纯电、增程双版本车型,但因两款车型开发并行对当时的理想而言难免顾此失彼,因此理想选择坚定开发能够解决用户里程焦虑的增程版车型。
财报显示,理想汽车在今年第二季度交付了8.65万辆新车,同比增长201.6%,创历史新高。以今年上半年的交付量为标准,理想汽车销量超过了蔚来与小鹏的销量之和。
在李想早期的设想中,未来车型的集中度在变高,智能化会让所有终端爆款化。比如中大型轿车,其实就是宝马5系、奥迪A6、奔驰E,占据了80-90%的销量。
于是,单点押注、爆款策略让这款车型稳稳奠定了理想的行业地位。
在产品定位上,李想对内一直强调,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做产品。理想ONE诞生至今,已经有过无数迭代。比如围绕“移动的家”的概念,理想ONE取消了七座版本调整为六座,保证了乘客体验的优先性。为了更好的适应多孩家庭,理想ONE后座配有电视,便于亲子的娱乐出行。
得益于汽车之家和前几段创业经历的摸索,李想逐步印证了自己的判断:比互联网公司更懂造车,比传统车厂更智能,我们就赢了。
也正是靠着这种判断和执行力,理想跑赢了新能源第一阶段的战争。
简言之,空间、冰箱彩电、续航增程等等显而易见的地方都是用户最容易感知的优点。而底盘、辅助驾驶技术、动力、补能方式等不易被感知。
理想前期的几款车型把可感知的优点全占了,尽管外界不少声音质疑理想“鸡贼”和“偷工减料”,但在绝大多数车企都深陷亏损泥潭的时候,理想已经率先迎来盈利。
今年二季报显示,理想季度销售收入、总收入、毛利等均实现了同比200%以上的增速。但在当日晚间美股盘前,理想的股价跌幅一度超过8%。
在财报后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中,当被问及三季度交付预期时,李想一改往日的乐观,他直言:目前提出的交付预期,是理想的产能极限。目前理想汽车的产能是5万辆/月,而导致其产能陷入瓶颈的原因主要是零部件供应。
也正因如此,导致外界认为理想将有销售放缓和利润见顶的可能。
03
增程套娃的尴尬
外界的担忧和股价的折射并非空穴来风。正如一位汽车行业资深从业者所言,当在强势产品周期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认为一家公司相当出色,但拉长周期看,结论不一定如此。
理想旗下L7、L8、L9三款车型在外观和内饰上高度趋同,甚至其在动力系统、辅助驾驶、底盘和座椅功能上也几乎一致。
以理想的规模和投入,很难像其他车企一样短时间推出多款新车,“套娃”很大程度摊薄了整车的开发制造成本,是效率最高的扩展产品内容的方法。
如果说过去几年新造车势力中,引起最大争议的,莫过于“增程式混动”。甚至有不少汽车圈大佬炮轰“增程式发动机”是落后的代名词。尽管在这种质疑声中,理想销量节节攀高,增程式混动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力。
但眼下,人们最担心的就是理想“成也增程,败也增程”。
从大环境看,过去10年,动力电池成本下降了80%,未来至少还有50%的下降空间。电池成本下降、充电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新能源的里程和补能焦虑正逐步被削弱。
从竞争格局来看,理想在增程之路上狂奔的这几年,新能源同行们在纯电和智能化的投入上也当仁不让。
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蔚来营收达到492.69亿元,研发投入高达108.36亿元,接近前三年的总和。对比蔚小理三家财报,2022年蔚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最高,接近22%,其次是小鹏的19%;理想最低,约为15%。
对于新造车企业而言,接下来行业从混沌走向有序,技术才是各家真正的刺刀。没有足够的技术加持,仅靠爆款和品牌,踏入纯电赛道的理想应该感到忐忑;且造车新势力的用户忠诚度并不高,理想此前积累的品牌优势能否迁移并不乐观。
在明年理想发布的四款车型中,有三款是纯电车型。仅高端纯电赛道中,小鹏、蔚来、问界,包括明年即将上市的小米汽车,都是理想的潜在威胁。
图源:理想汽车官网
李想本人去年就曾表示,增程在5年内是SUV的最佳方案,这也印证了增程的红利期有限。在此大背景下,增程车企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短期看,“套娃”和增程模式的选择为理想带来了阶段性的胜利,但长远来看,这两种模式都将被逐渐淘汰,甚至比想象中的还要快。
换句话说,到了那时,属于理想的考验才算真正开始。
04
李想该担心什么?
至于如何越过这凶险的4公里节点,理想汽车恐怕还有几道关卡要过。
首先是技术关。在特斯拉国内无法使用FSD(全自动驾驶)的情况下,小鹏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抢占了窗口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这一点,从今年7月大众入股小鹏便可窥见一二。除了小鹏,背靠华为的问界和阿维塔也都以高阶智驾为卖点,在国内多个城市开通了城市领航辅助驾驶。
城市NOA(注: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的开城速度正成为新的竞争点。此前在9月的问界新M7发布会上,华为宣布年底将不依赖高精地图的高阶智驾系统ADS 2.0推广到全国;小鹏则计划年底前在50座城市推出XNGP辅助驾驶技术;相较之下,理想发力较晚,今年上海车展上,理想提出城市NOA功能年内将覆盖100个城市,后来这个目标被限定在“通勤”场景。可见为了保速度,理想选择先自降难度。
其次是补能关。蔚来除了在提升驾乘体验和服务之外,其最大的壁垒在于新能源基建的布局。截至2023年9月底,蔚来全国换电站布局超过1900座,累计建成18,656根根充电桩,预计2023年年底换电站将超过2300座。据李斌表示,已有车企与蔚来商议共用换电站,并使用蔚来的换电模式研发新车。
网友拍下的充电一幕
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关理想车主蹭蔚来充电桩照片经常成为车圈笑谈,不少理想车主对此怨声载道。在李想的微博下,也有网友留下“少发微博多建桩”的评论。不久前,理想终于宣布800V的超充纯电解决方案,今年内将建设完超300座超级充电站。
图源:@理想汽车 官微
补能技术的迭代,说明在增程之外,理想切身感受到了自己局限,在“纯电”之路上疯狂追赶。
在燃油车时代,人们定义一款车的高级与否主要在于发动机、变速箱。而在电车和智能车时代,智能系统、人车交互等技术,才是各家的差异所在。即使辅助驾驶的普及还有待时日,但各家却依然维持高额投入的原因就在于此。没有核心技术的车企和任何行业一样,最后终将昙花一现。
不难看出,与理想相比,其他几家选择了“难而正确的道路”。蔚来CEO李斌前不久就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一句话:这就是汽车行业,很多东西你是绕不过去的。
李想或许会有不同的见解。早年在汽车之家遭遇管理挑战时,灵魂搭档秦致推荐了一部电影——《林肯》,希望李想能悟到如何在正确的事和容易的事之间做选择。“很多时候,达到目标需要绕过万丈深渊,表面看起来是妥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是为了明天的进步。这需要你更大的隐忍、坚定和耐心才能真正走过去,做企业也是一样。”秦致事后告诉《中国企业家》。
只不过当前的理想已经站在无法绕路的节点。留给李想的,唯有疯狂的修桥铺路式补课。
05
成为马斯克没那么容易
不久前,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现场,回顾过去发展历程,谈到创业途中的艰辛时,王传福几度哽咽落泪。
在近两年的销量爆发式增长前,比亚迪不管是在技术路线的选择,还是在研发的投入上,都曾经历过至暗时刻,“这道证明题,我们做了二十年”。
在王传福的衬托下,李想更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少年。今年初的媒体沟通会上,李想发下宏愿:到2027年,理想汽车要在20万元以上乘用车占据35%的市场份额;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对标特斯拉与苹果。
李想的野心是巨大的,口号也是响亮的。在新能源领域饱尝艰辛的王传福恐怕不敢放出这样的豪言。只是要实现2030年比肩苹果、特斯拉的目标,李想绕不开的,大概不只王传福、余承东、雷军等老大哥们。
李想曾是特斯拉首批中国车主之一
回归理想的定价层面,3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明确的家用属性,其实也决定了自身的上限所在。
公开信息显示,理想的纯电车型明年开始销售。现有的SUV车型也将延伸至轿车、紧凑型SUV等细分市场,这意味着底层的产品设计逻辑都会明显改变。
离开“奶爸车”赛道,意味着家庭属性和空间优势的消失,理想或将逐渐让渡出自身的护城河。而伴随着产品线的丰富,理想踏入的只能是其他品牌早已布局许久的市场。这也意味着理想现在引以为傲的利润结构、成本控制和优秀的毛利率都将充满变数。
更不要说在制造效率和自动化生产方面,比亚迪和小米也都有远超理想的技术积累和行业布局。在最近的12年,比亚迪有11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很多时候甚至达到净利润的三到四倍。
李想曾下过判断,未来智能电车领域,制造效率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环,也将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决定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是行业的生产效率,总装车间如果能做成全自动化生产,汽车行业可能就会出现一家占20%市场份额的老大。
对于眼下任何一家车企而言,这都将是极其残酷的竞争。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赛道对于任何一家国内车企而言都充满诱惑。根据王传福的判断,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增长到60%以上,而在未来三年内,中国品牌市场份额预计将从50%提高到70%。
这为野心勃勃的创业者们提供了足够大的成长空间。
回看17年前的那篇封面报道,四位青年才俊中两人已销声匿迹,其中一人已不在人间。如果不是李想的成功,真是不得不感慨这其中的宿命感。
只不过,在成为行业巨头之前,李想和理想,还要迈过眼前最凶险的4公里。这个自证性节点,大概率就在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