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蚂蚁不再姓“马”

2024年01月02日 09:35 次阅读 稿源:中国企业家 条评论

蚂蚁集团也许好事将近。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公示(截至2023年12月)》显示,央行发布银许准予决字〔2023〕第189号文,同意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支付宝”)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此外,蚂蚁集团旗下包括恒生电子、国泰产险同步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支付宝(中国)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接受央行的日常监管。而恒生电子和国泰产险,分别需要满足上市公司和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

支付宝本次调整源于2023年年初蚂蚁集团调整投票权结构。2023年年初,蚂蚁集团发布公告,为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蚂蚁集团拟在董事会和股东层面采取一系列调整举措,包括引入更多独立董事、调整主要股东投票权结构、推动股东投票权更加透明分散等。

调整完成后,蚂蚁集团不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股东单一或共同控制蚂蚁集团的情形,马云将不再为实际控制人。不过,表面上蚂蚁集团不再姓“马”,但阿里在蚂蚁的股权保持不变。

2023年7月,金融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处以罚款(含没收违法所得)71.23亿元。同时宣布,蚂蚁集团曾经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

更有深意的是,半个月前,《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刚刚颁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出台的总体思路,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业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遵循安全、高效、诚信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以提供小额、便民支付服务为宗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2023年年初,蚂蚁因股权变更,短期内无法在A股及港股上市。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如发生实控人变化,想要在A股主板上市需要等待三年,A股科创板和港股的等待期分别为两年和一年。

目前看来,该改的已改、该罚的已罚,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生存环境也有所改善,2024年对蚂蚁而言格外友好,暂缓的上市进程或有望重新走上轨道。

金融业务整改

蚂蚁集团的整改进度,除了管理层和董事会的调整,还有一个重要结尾——正式退出小贷行业

自2020年11月被叫停IPO后,蚂蚁集团不断进行业务瘦身,对旗下信贷产品花呗、借呗进行品牌隔离,关停相互宝,压降余额宝业务,又与网商银行进行切割。


2023年12月11日,蚂蚁花呗原运营公司“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市蚂蚁小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去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办理各项贷款、票据贴现、资产转让业务”,新增广告制作、互联网销售、酒店管理等。

此前,2023年7月,借呗原运营主体“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也进行了更名以及经营范围变更,更名为“重庆市蚂蚁商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也去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办理各项贷款、票据贴现、资产转让业务”。

两家小贷公司的更名以及经营范围的更改,宣告蚂蚁集团正式退出小贷市场。

根据蚂蚁集团的整改计划,其已将花呗和借呗业务转移给蚂蚁消费金融承接运营,整改完成后,花呗和借呗将成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蚂蚁消费金融”)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

2021年6月4日,蚂蚁消费金融正式完成工商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0亿元。

2023年10月25日,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审核批复,同意蚂蚁消费金融将注册资本由185亿元增加至230亿元,同时蚂蚁消费金融股东增加至13个。

截至2023年6月末,蚂蚁消费金融的资产总额已达到1971.04亿元,位居行业第一。负债总额1783.83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187.21亿元;2023上半年,蚂蚁消费金融营业收入38.16亿元,仅次于兴业消费金融,排行业第四;净利润4.45亿元,位居行业第五。

路向何方

蚂蚁的未来会往哪里走?

显然,金融公司的路径已走不通。

整改的三年里,蚂蚁集团一直有意和“金融”标签做割席,包括拓展其他业务收入,降低金融业务的营收比重等。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也曾强调:“蚂蚁一直是科技公司,不是金融公司。”

蚂蚁的杀手锏,确实不只金融。

目前,蚂蚁有五大业务板块:数字支付、数字互联、数字金融、数字科技和全球化。在业务价值深挖的过程里,蚂蚁已经摸索出一条可行的战略方向——以“互联网和科技”为底层能力,寻找一条金融以外的增长路径。

比如支付宝的内容化和流量商业化。

支付宝拥有10亿用户、8亿MAU,仅次于微信和抖音;还有8000万商户资源,是仅次于淘宝的国内第二大B2C生态。掌握众多资源,如果只做一个工具类APP,未免有些可惜。


支付宝一直在探索支付以外的商业模式。2022年以来,支付宝在开拓生活场景和多种内容形式上做了诸多尝试,比如升级生活号,构建图文短视频,进军直播带货领域。

支付宝流量运营的思路,是以生活号为依托,一边连接短视频、直播等内容生态,一边连接小程序的交易功能,这与微信以视频号为中枢的思路类似。

不过,微信本身有巨大的流量池,天然可以做到以内容引流商家,支付宝则面临所有工具类平台的痛点——用户“用完即走,很少停留”,流量难以留存深耕。

吸收过去做社交失败的经验,支付宝这次开始从商家端发力。支付宝的优势在于有大批商家,离钱更近、离交易更近,用户有天然信任感。

以直播带货为例,在支付宝上带货黄金、理财产品,比其他平台更容易获取用户的信任和购买。数据显示,2023年8月4日~8月8日5天,中国黄金支付宝旗舰店,直播累计销售额超过了800万元。

先吸引商家,做好适合的品类,再逐步向下挖掘流量,支付宝正在尝试走出一条与微信、抖音相反的路径。

支付宝于近日对外宣布了直播带货产品一系列升级:通过首次开放商品招商系统、升级达人选品中心“带货宝”以及简化直播带货入驻流程等,进一步降低中小商家在支付宝平台的直播带货门槛。

在流量商业化方面,支付宝还在广告业务上试水。奔驰、Rio等首批广告主分别在支付宝应用首页、支付成功页等多个场景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广告投放。

把盘子做大

《中国企业家》从支付宝内部人士处了解到,支付宝的内容化和流量商业化已经成为内部重点战略方向,目标并非是与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比肩,而是要“把盘子做大,降低金融业务营收的比重”,只要蚂蚁看起来业务生态、营收渠道更丰富,就算成功。

此外,一直低调的蚂蚁数科业务,也在转型中发展得不错,例如大规模图数据库TuGraph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已经在供应链、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蚂蚁链等。

截止到2022年底,蚂蚁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专利数量均保持全球第一。而2023年掀起的大模型热潮,蚂蚁也并未错过,在自研基础大模型上发布了金融大模型,蚂蚁百灵语言大模型也已完成备案。

只是金融业务这头“现金牛”在前,商业化路径还未踏明的数科显得低调许多。但在集团科技属性的加持下,数科业务未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际化业务也被蚂蚁集团内部视作未来。蚂蚁国际的整体战略,2022年从“钱包时代”升级到“解决方案”时代,内部将之形容为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提供创新的全球跨境移动支付解决方案Alipay+,通过一点接入多种数字支付,把全球百万商家可以和10亿亚洲消费者无缝连接,旨在支持整个跨境支付以及钱包商家的数字化转型;

另一方面以WorldFirst(万里汇)为核心,提供收、付、管、兑、贷一站式服务,去支持跨境贸易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蚂蚁将此战略总结为“一个账户买全球”和“一个账户卖全球”。

此前三年,重心在监管整改,蚂蚁集团并不太愿意在海外业务上做太多对外表达。但如果持续关注蚂蚁会发现,其深耕海外的脚步越来越快,国际业务在整体营收占比中提升速度也好于预期。

蚂蚁内部人士曾告诉《中国企业家》,2023年以来,蚂蚁五大业务之间的独立性更高,团队相互切割,独立发展。由此推断,未来,蚂蚁将金融与非金融业务拆开上市,可能性甚高。

但无论如何,经过三年蛰伏的蚂蚁,如今学会了多条腿走路。过去的蚂蚁金服也许是一头分量极重的“大象”,但如今的蚂蚁集团,更像一群猎豹,可以独立作战,敏捷度更高。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使用教程

对文章打分

当蚂蚁不再姓“马”

6 (75%)
已有 条意见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编辑精选

    加载中...

    热门评论

      Top 10

      招聘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