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除夕,农历兔年最后一天,是时候做个复盘了。谈及汽车行业的2023年,很多人可能并不会怀念。因为这一年太过惨痛,高管频繁变动,边缘企业被迫大面积裁员。价格战倒逼企业断臂求生,企业在KPI没完成的情况下,利润也难言乐观。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新能源行业正浩浩荡荡奔赴下一场竞赛。
这一年又格外精彩,谁也不想缺席自动驾驶排位赛,无图之战正式打响,集体出海也让中国汽车成为响当当的名片。
艰难中夹杂着不甘,成为车企在2023年摸索前行最好的注脚。
我们该怎样概括车圈的2023?
在这纷杂的商战和行业规律面前,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永远是正解,所以我们筛选出了2023车圈十大“意想不到”事件,试图透过历史洞见未来。
01、“反向合资”大时代到来
2023年最提气的,一定是史无前例的事件——海外巨头主动找中国车企反向合作。
2023年7月,先有奥迪与上汽达成共识,双方将共同开发电动车,紧随其后的是大众斥资7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4.99%股权并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借此提升大众汽车品牌在华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竞争力。
10月,Stellantis集团宣布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零跑汽车约20%的股权,并将以51:49的比例成立一家名为“零跑国际”的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携手开展电动化攻势。
海外巨头以投资的形式与中国车企开展合作,中国企业成为老师,教他们造电车,这在燃油车时代是万万想不到的。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中国汽车终于扬眉吐气,走上了用技术征服市场的道路。
02、没钱只能买BBA
“以前是没钱才买国产车,现在是没钱买国产车。”
此前国产车一直是低价亲民的代名词,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和研发人才,中国车企只能用高性价比切入市场。
随着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话语权越来越强,价格也在不断摸高。比如仰望U8,以109.80万的价格跻身百万俱乐部,一度被视为“国产SUV天花板”。广汽埃安的昊铂SSR,价格区间来到了120万~160万元。
2023年12月的最后两周,蔚来ET9、问界M9、小米SU7相继上市或亮相,价格都不低,其中蔚来ET9新车预售80万元起,问界M9也在40万到60万。
就连此前被称为“年轻人第一辆车”的小米SU7恐怕也要落空,毕竟雷总已经不止一次表示SU7会有点贵,19.9万就不要想了。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高端化是一条必须走的道路,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进入全球市场。但玩笑归玩笑,当下市场低售价的电动车还是占大部分,比如比亚迪秦PLUS、广汽AION Y、吉利银河L6等市场主力,售价基本都在20万元以下。
03、为份额连利润都不要了
2023年,我们能想到车企会大打价格战,但没想到会打得如此彻底,如此不计后果。
去年初,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降低产品售价,这犹如一枚炮弹砸入了早已暗潮涌动的汽车行业,其它车企先是指责,后来到纷纷跟进降价。降价手段也层出不穷,在价格体系已崩塌的情况下,各家车企也只能硬着头皮跟进。
去年七月,以特斯拉、比亚迪、长城、上汽为首的16家主流车企曾共同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其中最被关注的一条就是“厂商承诺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此举被外界解读为新能源车企握手言和,不再打价格战。
但两天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就发布声明,称该承诺书中“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涉及“价格”表述,表意不当,有违《反垄断法》精神,现将上述条款从承诺书中删除。
“停战协议”作废之后,极氪、哪吒、长城、蔚来等品牌相继推出降价促销活动,幅度从8000到5.7万不等,直至现在,价格战仍在继续。
据超电实验室不完全的统计,截至24年初,今年参与降价、促销的车企就超过50家,数百款车型均先后推出力度不等的优惠。
04、对“水军”不再手软
当市场越来越卷,车企被水军抹黑的攻击事件也开始多起来。
不过车企开始以更强硬、更高调的姿态反击“网络水军”,车企法务部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2023年5月,蔚来、小鹏、零跑相继在微博开通“法务部”专属账号,吉利和长城汽车则分别成立了网络举报中心,主要负责处置损害品牌形象的网络不实信息。
比亚迪也开通了法务部官方微博,上来就重拳出击,首条内容即宣布已经收集大量证据,正式起诉某自媒体,要求其删除相关侵权言论、公开道歉并赔偿500万元人民币,比亚迪甚至为了征集线索开出了5万-500万元的悬赏。
当下舆论环境越来越混杂,车企通过“反向维权”以正视听也合情合理,但也希望车企们把“维权”的力量,用在正确的地方。
05、车企造船买船队
其实早在2022年10月,比亚迪就订购了至少6艘货运船,每艘船可运载7700辆汽车,这些货运船价值高达50亿元,这批船也将在今年投入运营。紧接着,上汽集团也招标新增7艘货运船,每艘船运输能力8900辆。
进入2023年,已经多家自主汽车品牌开始加大海外运力的投入,纷纷组建自身的“远洋运输船队”。
中国汽车制造商作出造船买船队选择的背后,是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57.9%,为491万辆,创下历史新高,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也是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出口国。
这也是继2016年以来,日本首次从汽车出口第一的宝座上跌落。
06、问界成最大黑马
谁能想到,从青黄不接到成为月度新势力销冠,问界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2023年9月12日,华为发布新款AITO问界M7并开启交付,上市64天,超9万台大定的数据,强势扭转了问界M7系列的销量颓势,余承东在朋友圈中感慨:“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要知道去年上半年,问界的处境让不少人认为它走不下去了。据乘联会的数据,去年1月问界M7销量还超过1700辆,到了7月已经下滑至769辆。
如今问界已经成为2023年汽车圈最大黑马,得益于新M7的加持,一举跻身新势力头部阵营,也成为了今年为数不多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车企。
特别是在2024年第一个月,问界结束了理想在2023年全年领先的统治地位,以月销32973辆的成绩,首次成为造车新势力月度销冠。
07、“华为系”汽车大联盟
华为虽然不造车,但野心比造车更大。
2023年11月9日,华为与奇瑞汽车合作的“智界(Luxeed)”S7开启预售,并且称要把智选车业务要升级为“鸿蒙智行”,所谓“鸿蒙智行”,是指鸿蒙智能汽车技术生态联盟,这也标志着华为开始打造汽车技术生态联盟。
鸿蒙智行正式亮相后,余承东透露,继与赛力斯汽车合作“AITO问界”、与奇瑞汽车合作“智界”之后,还会有两个“界”,来自北汽和江淮。
几天后,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与华为于11月25日在深圳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经协商,华为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此前合作的赛力斯、北汽、奇瑞、江淮也有意跟进,余承东透露,未来华为智选车业务的合作伙伴都会陆续加入合资公司。
华为的两种路径其实很明了,不想和华为深度绑定的车企,选择车BU,反之选择鸿蒙智行,华为意图打造两种成熟的模式,供车企挑选,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组建自己的汽车大联盟。
08、车企CEO不再高高在上
价格战拳拳到肉,车企CEO再也不能当甩手掌柜,既然要让听到炮火的人去指挥战斗,那车企CEO就深入一线听炮火声。
比如蔚来李斌,开启了CEO连续直播实测的先例,亲自开着ET7从上海出发,实测150kWh超长续航电池包续航里程,经过超14小时的行驶后,达成一块电池行驶超过1000公里的成绩。
为了真实,李斌全称直播,吃零食、打电话、拉家常...被吃瓜群众尽收眼底。李斌还对其他车企CEO的喊话,称CEO都应该亲自测试自家产品。
李斌这场直播收割了一大波流量,随后极越汽车CEO夏一平也效仿了一波,同样进行了一场CEO直播亲测,主题则是纯视觉占用网络第一次跨城自动驾驶直播,同样是全程直播,历时3小时、200km,全程智驾完成。
回看过往,各家车企老大以及高管们,更多是在发布会的PPT上隔空斗嘴。如今CEO开始走向台前,成为代表企业的超级IP,从规避风险和提升营销投放效率、性价比的角度来考虑,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09、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主流
燃油车时代,我们强调的三大件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即便是纯电车,我们也会重点关注“三电”,即电池、电机和电控。
不过在过去一年的新能源车发布会上,车企们开始重点宣传起了“冰箱彩电大沙发”。越来越多的新车,开始配备各种大屏,冰箱也成为时髦的配置。
这让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技术的倒退,毕竟车载冰箱,是很早之前就有的配置。
其实在新能源时代,传统燃油车上强调三大件的逻辑已经被颠覆了,在新能源车时代“三电”虽然依然很重要,但得益于中国强大的新能源车供应链,大家三电的水平并不会差很大。
这个时候如果车企能满足消费者更多的体验上的需求,比如“冰箱彩电大沙发”,就能大获成功,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开电车并不是为了刷圈速,跑快车,而是尽可能让自己更舒服。
10、AI开始上车
随着ChatGPT爆火,大模型的热度持续不减,AI技术正在加速颠覆各行各业,汽车行业也开始脱胎换骨。
无论是当下大热的城市NOA,或是智能座舱,都能从大模型直接受益。车企也在拥抱大模型。理想在2023年6月份公布了大模型MindGPT,长城也官宣成立了AI Lab,吉利在汽车研究院下也成立了类似的机构,AI智能研究部。
不少人将2023年称为大模型元年,但AI大模型的技术浪潮才刚刚开始,我们也不要对车企自研大模型抱太高的期待。
比尔盖茨有句名言,人们总是高估未来一两年的成绩,而低估未来十年的变革,这句话放在大模型上车同样适用。
AI上车只是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等我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