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越大,就越发容易觉得,所谓流行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个圈。几年前,当中年男人清一色穿着毛线衫(也称为“老头衫”)上街时,不会想到如今同样的服装竟会成为JK少女的最爱;几年前,当老法师们扛着单反大炮去漫展拍妹子,看着一旁拿出CCD蹭拍的学生党露出不屑的目光时,不会想到这种曾被视为电子垃圾的时代淘汰品,如今会在小红书上溢价到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同样的道理,十几年前我们在小学教室外玩拍画片时,不会想到十几年后类似的玩法依旧能在小学校园里风靡,区别只不过是游戏的道具,从过去手叠的纸方块和干脆面里附赠的武将卡,变成了如今小学生们人手一盒的烟卡。
所谓烟卡,就是将香烟包装盒的顶部裁切下来,通过固定的折叠手法做出的一种卡片,和我们小时候用来放在地上拍着玩的纸方块(我们老家那管这叫“豆腐干”),形式上非常类似。
而它的玩法,也和我们小时候玩的拍画片一样:比赛双方分别将自己的烟卡放在地上,然后通过手掌拍击地面产生的风力让烟卡翻面即为获胜,胜者可以直接拿走场上翻面的烟卡,输家则可选择继续放上新卡进行比拼,直到双方任何一人自愿结束游戏或无卡可输为止。
就是这种简单易懂且在我们看来有些老土的游戏规则,如今成了校园里小学生们的新宠。现在的他们,是《孤勇者》也不唱了,电摇也不跳了,一下课就趴在地上拍烟卡。等到出了校园后,只要哪里有开阔的空地,哪里就会成为小学生们拍卡的战场,并引发大批路人围观。
地铁上玩烟卡的小学生
不仅如此,烟卡还被小学生们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拍法,什么蚊子拍、迫击炮、螺旋丸,名字一个比一个唬人,手势一个比一个复杂,其中的技巧看似也颇有讲究,高手们能仅凭一招就瞬间拍翻场上十几张烟卡,碾压对手的同时,也让比赛的刺激感陡然提升好几个档次。
更为夸张的是,烟卡除了玩具属性外,现在在小学生群体里还是一种独特的社交货币。你随便在大街上抽查一个小学生,周围聚集朋友越多的,背包里带的烟卡往往也是最多且最稀有的。相反,如果哪个小学生的烟卡是假货印刷品,他大概率就无法融入周围的同学圈子。所以,拥有一张稀有烟卡,在当下的小学生群体里就是家庭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早上吃煎饼果子都会忍不住想给自己加三个蛋。
那么,小学生们到底是从哪搞来那么多烟卡的呢?
最开始的时候,当然是直接从身边抽烟的大人那里要。毕竟,烟盒这东西是与香烟绑定售卖的,大人抽完烟觉得烟盒不值钱,扔了也是扔了,小孩拿去叠个烟卡也算是提升动手能力——于是,财富的初期积累就这样实现了。
但就算烟瘾再大的大人,一天顶多也就抽两三包香烟,按照每包烟一张烟卡的产出效率来算,小学生们想要快速积攒烟卡,肯定还得想办法拓展货源渠道,再加上很多孩子的家长本身是不抽烟的……因此,外出捡路人扔掉的烟盒,就成了小学生们进货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如果你哪天走在街上,看到一群小孩在那狂翻垃圾桶,千万不要以为是他们调皮捣蛋让家里遗失了什么贵重物品,他们只是在垃圾堆里找别人不要的烟盒而已。
不过,这样的积攒速度,显然还是无法满足小孩哥们对烟卡的渴求。而在有了资本的初步积累后,贸易线路就顺理成章地在小学生群体中建立了起来。原先一换一的对战方式,效率过低,那么不妨多投入几张,规定谁下注多谁就拥有优先拍卡权,同时一次赢得的卡片不设置数量上限。于是,高手们纷纷训练拍卡秘技,然后去更高级的卡局一顿梭哈,赢了就是一本万利,输了就再去捡卡、要卡,然后从头再来。
而作为商家的成年人们,也很快从这种新式拍卡游戏中嗅到了商机。学校门口的小卖部里,老板们开始出售成包的烟卡,一般是几块钱一包,一包里面有大概七八张卡,吸引找不到烟卡的小学生前来购买,还带有一点开盲盒的性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印刷品烟卡,这些烟卡并非真正来自香烟包装盒,而是厂商根据香烟盒的外观专门仿造的成品卡片,打开后直接折起来就是一张卡,这种的价格就比较便宜,几块钱能买一大板。
但或许是为了规避版权风险,网上和线下售卖的这类印刷卡,普遍采用了错误的字体来印刷,比如把“芙蓉王”改成“扶蓉王”,把“黄鹤楼”改成“黄贺楼”等。这类烟卡虽然价格便宜且量多,但在小孩哥们眼中就属于假货,是不被认可的。如果哪个小孩哥用这种假卡去比赛,很容易会受到其他同学的鄙视和孤立。
基于这种情况,烟卡在小学生们的圈子里,实际也分三六九等。稀有度越高的卡,拿在手里就越风光,而稀有度的判别,则与香烟本身的价值和获取的难度挂钩,越贵的香烟和日常越少见的香烟,折成烟卡后也就越值钱。这些烟卡在小学生中有着明码的标价和市场行情,单张烟卡的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间不等,且会随着周围伙伴拥有稀有卡的数量变化,灵活调整烟卡的价格。
至于网上售卖的烟卡,一般商家也会特意标注,说其中必然包含哪几款稀有烟卡。很多小孩哥花大几十买一堆废卡,为的也就是那其中为数不多几张真正有价值的卡。
看到这里,你大概也能理解,为什么拍烟卡这样一个简单的课后小游戏,会在今天成为不少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事情了。
一方面,我国法律是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宣传烟草的。无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烟草专案法》,其中都有关于防范未成年人吸烟的介绍。而如今小学生们通过烟卡过早接触到这些香烟品牌,就有很大概率会让他们对其产生错误的认知——往远了说,甚至会导致社会上未成年人吸烟的现象变得更为普遍,危害下一代的健康。
另一方面,随着小学生群体中建立起成熟的烟卡交易体系,烟卡已不再单纯只是一种用来娱乐的玩具,而是被赋予了类似交易物品的属性。为了获得更好的烟卡,部分未成年人或许还会做出诸如偷盗或威胁同学等出格行为。这些对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心智发展,必然也会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
而在此基础上,现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对烟卡的管控和对未成年的观念疏导,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网上一些家长在得知孩子玩烟卡后,要么是直接不当回事,认为孩子只要不玩手机,其他干什么都不会有多坏的影响;要么直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粗暴地将孩子的所有烟卡销毁,却完全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想法。
而目前在各类短视频和电商平台上,也依旧存在不少博主和商家,光明正大地向未成年人兜售烟卡。在他们的作品和购买说明中,不光没有向未成年用户科普玩烟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还以引导未成年了解烟卡稀有度,求关注送烟卡等方式,变相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由于缺乏平台的监管,在他们发布内容的评论区,不少能一眼看出是未成年使用的账号,也都在炫耀他们各自收集到的烟卡,或是通过留言点赞关注的方式,希望得到博主赠与的烟卡。即便抛开这些人是否真的会给小学生送卡这件事不谈,部分博主只提“给孩子童年”而无视香烟本身危害性的言论,也极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误导。
但归根结底,就像网上很多人讨论此类事件时提到的那样,玩“拍卡游戏”这件事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很多80、90后小时候也都是玩着这类游戏长大的,拍卡游戏可以让孩子们提升动手能力,加深与朋友的关系,这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只有当卡片与烟扯上关系后,事情的性质才会从根本上发生转变。
好消息是,除了目前极少数“一刀切”的解决方式外,不少已经成为家长和老师的年轻人,也已经开始通过更合理的手段,引导孩子们养成正确的游戏观念。
比如,有些年轻教师在没收孩子们的烟卡的同时,也会以类似的方式,动手制作了一批写有题目的卡片在班级学生中流通。学生们不光可以继续在学校里玩拍卡游戏,还可以通过游戏学到知识,一举两得。
另外,也有一些家长允许孩子们把收集卡片作为爱好,只要不产生不良影响,家长们并不会直接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
你看,虽然流行的东西过了十几年还是那些,但起码如今处理问题的方式,的确正被我们自己推动着发生变化,这应该也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