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 6 月 1 日,Napster 首次在网上公开发布,掀起了全球盗版狂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与此同时,可以说该文件共享软件为合法商业模式铺平了道路,这些模式最终演变成了 Spotify 和 Netflix 等基于订阅的平台。
1993 年MP3格式的发明并没有成为主流新闻的头条。然而,事后看来,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它将彻底改变音乐消费等方面。
这种编码格式是由德国工程师卡尔海因茨-布兰登伯格和弗劳恩霍夫协会的同事发明的,它可以在不明显损失可听音质的情况下减小音乐文件的大小。由于体积缩小,这些数字文件可以存储在闪存设备上。因此,人们发明了能够播放从 CD 上翻录的音乐的专用 MP3 播放器。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比Discman 更小巧、更抗震的替代品。
当时,音乐业内人士已经开始幻想"天体点唱机",一种可以按需播放任何曲目的工具或服务。MP3 使这一概念更近了一步,Napster 公司很快就证明了这一点。
九十年代末,技术和互联网是年轻工程师和"黑客"的乐园。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常聚集在 EFnet 网络上的w00w00 IRC 聊天室。这个技术智囊团有许多著名成员,包括 WhatsApp 创始人扬-库姆(Jan Koum)和以昵称 Napster 登录的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
1998 年,17 岁的范宁与大家分享了一个想法。Napster"希望创建一个可以相互共享文件的计算机网络。更确切地说,是建立一个全世界所有人都能访问的中央音乐数据库。"
这个想法从未离开过这位年轻开发者的脑海。范宁停止了学业,在朋友肖恩-帕克(Sean Parker)的帮助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致力于将他的理想变为现实。1999 年 6 月 1 日,Napster 首次在网上公开发布。不久之后,该软件便迅速走红。
Napster 很快受到数百万用户的追捧,他们认为该软件具有神奇的魔力。它是音乐探索的入口,甚至让城里最大的唱片店都相形见绌。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这在今天听起来很平凡,但有些人却把它等同于纯粹的技术魔法。
对于音乐行业的许多顶级玩家来说,Napster 的巫术纯粹是巫术。当时,生产 CD 的利润率很高,感觉就像印钞票一样,而 Napster 的出现则有可能毁掉这场盛宴。
音乐界震惊
据美国唱片业协会前首席执行官希拉里-罗森(Hilary Rosen)称,Napster 发布几个月后,音乐行业就进入了全面恐慌模式。2000 年 2 月,在洛杉矶四季酒店召开的 RIAA 董事会上,所有主要唱片公司的高管都讨论了这一威胁。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所有唱片公司的负责人,简直就是音乐界的巨头,都在那个房间里。我让人推来一台电脑,放上几个扬声器,然后我就开始给那首歌取名字,"罗森后来回忆道。
音乐界的大佬们开始点歌,包括一些尚未发行的歌曲,而 Napster 一次又一次地拿出了结果。不用说,董事会吓坏了。
一年之内,美国唱片业协会起诉了 Napster 公司,随后不久,包括 Metallica 和 Dr. Dre 在内的艺术家也相继起诉了 Napster 公司。这些备受瞩目的案件提高了 Napster 的知名度,MP3 播放器开始热销。
巅峰 Napster
2001 年初,Napster 的全球用户数量达到峰值,超过 2640 万。然而,尽管有了巨大的增长和投资者的支持,这个小型文件共享帝国还是无法克服法律上的挑战。
RIAA 的诉讼导致第九巡回法院下达禁令,勒令关闭该网络。这发生在 2001 年 7 月,也就是 Napster 推出两年多一点的时候。同年 9 月,该案以数百万美元的价格达成和解。
虽然 Napster 的热潮已经过去,但文件共享已经迷住了大众,精灵已经离开了瓶子。Grokster、KaZaa、Morpheus、LimeWire 和其他许多网站纷纷涌现,为人们提供了共享的替代方案。与此同时,BitTorrent 也叩响了大门。
涟漪效应
25 年后的今天,盗版音乐当然没有消失,但已经发生了变化。Napster 出现时,根本没有任何合法的在线数字音乐购买选择,更不用说提供"无限访问"的选择了。
Napster 为苹果公司的 iTunes 商店铺平了道路,满足了明显存在的需求。数字下载销售的繁荣从未模仿过"随心所欲"的体验,很快就被边缘化了。
当前音乐产业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在线流媒体订阅,而 CD 已沦为稀有文物。这种音乐流媒体的格局主要是由来自瑞典的 Napster"粉丝"丹尼尔-埃克(Daniel Ek)开创的。
和许多人一样,Ek 对文件共享软件提供的"随心所欲"的体验非常着迷,这为音乐流媒体初创公司 Spotify 的诞生埋下了种子,如今他仍是 Spotify 的首席执行官。事实上,Spotify 本身就在引擎盖下使用了文件共享技术,以确保快速播放。
Spotify 只是 Napster 涟漪效应的众多例子之一,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技术范畴。整个音乐产业都发生了变化,好坏取决于人们的观点。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们仍将感受到始于 25 年前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