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清晨,北京亦庄的赛道上,20台人形机器人以“跌跌撞撞”的姿态,完成了人类马拉松史上最特殊的起跑。这场名为“人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最终以冠军机器人“天工Ultra”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落幕——这个时间,仅相当于人类业余跑者的中游水平。
这场看似莽撞的赛事吸纳了全网上亿的关注度,也让科技行业、投资圈乃至公众陷入了一场关于未来的激烈讨论:为什么非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
一场极限测试
“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一位在比赛当日跟满全程的投资人士对凤凰网科技表示,“大家的努力应该被看到”。其所投资的机器人项目也在当天参赛,并顺利完赛,甚至拿到了一个不错的成绩。
“还是要感谢主办方办这个活动,能验证我们的机器人,磨炼我们的团队”,一位参赛企业负责人也在赛后表示。
尽管事后,有大量视频显示,开跑画面一度很混乱——有刚起跑就摔倒的、也有跑到一半便迷糊的,还有摔倒时由于力度较大“头掉”的,但这些插曲未能影响整个比赛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震撼。
实际上,这场马拉松比赛的设立背后并非噱头,而是有着诸多技术考量。
对机器人而言,马拉松不是体能挑战,而是一场“技术铁人三项”。赛道上的21.0975公里,涵盖了柏油路、平地与坡道或者是急弯等多种地形,还需要机器人应对传感器过载、关节过热、电池续航等多种极限挑战。
为了参与这项比赛,不少团队更是从数月前就已进入了紧锣密鼓的调试期。
以排名第一的“天工”机器人为例,其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公斤,今年,其将时速从6千米/时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时,还通过搭载“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变得更聪明。
在这场马拉松比赛中,跑的稳和跑的久其实最为关键,虽然比赛中允许更换电池,但同样要计入完赛时间,这将直接影响成绩,因而倒逼团队平衡续航与效率。
取得第三名成绩的机器人“行者二号”背后的开发团队卓益得相关负责人便告诉凤凰网科技,“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完成比赛拿奖。更希望展示仿生驱动的优势,特别是肌腱-绳驱动在机器人马拉松中的稳定性、轻盈的步态和高效的能耗管理。”
该团队在赛前进行了约一个月时间的备赛,团队进行了大量的长距离测试,模拟不同地形、环境条件,以优化机器人的步态控制和能量管理。“一个有趣的经历是,在早期测试阶段,我们发现机器人在跑步时,绳索驱动的反应略有滞后,导致步态不够流畅。于是,我们研究运动控制的队员和研究生物力学队员共同分析了人类在长跑时如何调节肌腱张力,最终在控制策略上借鉴了这一原理,成功提高了机器人步态的稳定性和流畅度。”该负责人告诉凤凰网科技。
一群最累工程师的星辰大海
相信不少人通过这几天比赛现场视频,也注意到,机器人在跑步的过程中,后面跟着一大群工程师。
这些人也被调侃为体力最强工程师,陪跑的同时,还得应对机器人的各种突发状况。除了遥控和拉绳,还得时刻准备喷液体降温。
本次马拉松参赛机器人有20个,但最终完赛的只有6个,完赛率仅30%。但对于这些跑进赛场的工程师而言,这仅仅几小时的比赛成绩已经很不容易,况且背后凝聚的是长达十余年的艰辛付出。
夺冠的种子选手天工机器人,背后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2023年底,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与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等 10 家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联合组建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优必选 CTO、执行董事熊友军担任创新中心的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
图|优必选 CTO、执行董事熊友军
而优必选这家公司,实际上成立于2012年3月,在踏入人形机器人这片星辰大海之后,优必选堪称坐了十年冷板凳,直到近两年,才真正看到赛道应用的转折点。
“天工的技术实力确实很强,但团队也很辛苦,我有一位老同事就在这个团队,头发都白了”,一位在现场观赛的行业人士对凤凰网科技表示。
排名第二的机器人N2出自松延动力,该公司是机器人赛道超新星的代表。创始人姜哲源出生于199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2023年,也正是姜哲源博士在读的第三年,他做出了辍学创业的大胆决定。当年度9月,松延动力诞生。
排名第三的行者二号与卓益得公司,更是“一穷二白”,少有明星资本加持,也没有网红天才少年,起初并不知名,但最终一战成名。
实际上,所有参赛队伍的目标都并非真的是“夺冠”,而是验证关键技术:到目前为止人形机器人依旧缺乏行业标准,就像这一次的比赛选手们其实路线各不相同,天工采用的是性能稍弱的纯电机驱动,其他选手也有采用肌腱驱动、气动驱动等技术的。
马拉松让这些机器人走出实验室,未来或许可以直接关联应用场景——物流分拣需长续航,灾害救援依赖地形适应性,家庭服务则要求自然步态。一场马拉松比赛,将这些技术考验凝缩于一处。
《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曾经说:“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对于人形机器人赛道而言,他们的取经路才刚刚开始。
祛魅还是练兵?
本次机器人马拉松能获得如此高关注度,和现场混乱状况频出有关。
比如宇树的G1机器人开场刚起跑就躺倒了(非宇树官方团队,而是第三方购买宇树G1并使用自研算法参赛);松延动力的机器人在冲刺阶段冲的太猛,不小心摔了一跤——头掉了,但坚持完赛;还有些面孔上很拟人的美女机器人,从刚起跑就如同“黛玉附体”,直接瘫坐在地上,后面的工程师拽的十分狼狈。
这些切片化的视频,只不过是赛事中的插曲。但传导到不知情的大众耳中,便成了对机器人赛道的祛魅。
实际上,就在不久前,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公开质疑人形机器人是“有毒的泡沫”,认为资本过度追捧形态而忽视场景适配性。当时,已给人形机器人赛道泼了一盆大大的冷水。
但这场状况百出的比赛,反倒是从某种程度上回击了朱啸虎。
它验证了硬件与算法的临界突破,暴露了续航与可靠性的短板,也消解了公众对“钢铁生命”的陌生感。
“我们希望通过比赛,证明仿生驱动等技术在长时间、长距离运行中的可行性,并推动更高效、更自然的人形机器人发展”。卓益得相关负责人告诉凤凰网科技,其接下来会在技术层面继续迭代优化、复杂能力动态性能等方面增加AI导航侦查,在传感、自主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继续提升。目前的续航能力已经证明其可以真正落地巡检侦查、安防、物资运输等实际搬运领域。
正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所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迭代速度、应用场景和数据量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办一场全球绝无仅有的机器人马拉松大赛,这21公里的奔跑,或许正是人机共生时代的第一个脚印——笨拙,但力量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