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DeepSeek红利,这家公司扭亏转盈,成为了首次盈利的“寒王”,那就是被称为“中国版英伟达”的寒武纪。寒武纪近期以一份“逆转式”财报震动资本市场。这家曾连续8年累计亏损54亿元的AI芯片企业,在2024年中实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盈利。并且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11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猛增4230.22%,归母净利润达到了3.55亿元。
寒武纪股价的飙升,究竟是如泡沫般一触即破,还是实实在在地借助开源模型的契机,成功抓住了市场红利?
寒武纪是如何逆天改命的?财报显示,2024年一整年,寒武纪依靠卓越的产品性能,不断开拓市场份额,全力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在各行业的落地生根,最终实现了本期收入较上一年度的大幅增长。
财报发出后,在资本市场引发了“震动”。4月21日,寒武纪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开盘即涨3%,盘中更是一度冲高超过8%,达到726.43元/股。截至收盘,公司总市值攀升至2954亿元。尽管与同期英伟达的约2.48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7万亿元)市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寒武纪展现出的强劲增长势头不容小觑。
事实上,自“对标英伟达”的口号传出来之后,寒武纪的市值也坐上了火箭。据远川投资评论报道,在2023至2024年期间,寒武纪股价涨幅高达1106.01%,而同期英伟达的涨幅仅为819.58%。
然而,当股价攀至“巅峰”之后,不少股民却对此心生疑虑,担心这只是一场虚幻的“泡沫”。甚至有人悲观地表示:“机构抱团取暖,该出货了,五十年的业绩都透支了”。
寒武纪股价的飙升,究竟是如泡沫般一触即破,还是实实在在地借助国产开源模型的契机,成功抓住了市场红利?H20禁令后,国产芯片能否就此迎来最大机遇?
从中国版英伟达到“寒王”
公开资料显示,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是全球领先的AI芯片设计公司。在成立之初,寒武纪凭借与华为的短暂合作,将AI处理器集成于麒麟芯片中,一举成名,成为全球首款AI移动芯片的缔造者之一。然而,芯片IP授权业务的局限性及与华为合作的终止,让寒武纪迅速面临过度依赖单一大客户的困境,加之高额的研发投入,公司陷入了连续亏损的泥潭。
面对危机,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果断决策,带着公司从单一智能终端芯片向云、边、端全场景智能芯片延伸,构建了软硬件全栈系统能力。2020年,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国内AI芯片第一股”,虽然暂时缓解了资金压力,但上市后的寒武纪并未能立即摆脱亏损的阴影。
图|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
真正的考验接踵而至,2022年底,美国政府将寒武纪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导致台积电等关键代工厂商无法为其代工,这对依赖先进制程的芯片设计公司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寒武纪营收因此暴跌,亏损加剧,外界质疑声四起。然而,陈天石坚信“芯片是长跑,没有捷径”,顶住压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坚持技术创新。
现如今,寒武纪自主研发的思元系列AI芯片,受益于美国对英伟达H20芯片出口限制,业绩超出预期,民生证券研报曾表示:“国产AI芯片的拐点可能会到来。”
寒武纪这次盈利,也是自2020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季度盈利。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大爆发,为11.11亿元,同比增长4230%。归母净利润3.55亿元,去年同期亏损2.2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从寒武纪近期发布的财报数据来看,公司存货规模高达27.55亿元,预付款项也达到了9.73亿元。这两项指标的显著增长,预示着寒武纪在未来的业务运营中具备充足的资源储备与积极的市场布局,极有可能在下一季度的财报中展现出更为亮眼的业绩表现。
国产算力的竞赛刚刚开始
从财报数据来看,寒武纪的营收结构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2024年其前五大客户贡献了高达11.11亿元的营收,占比达到94.63%,其中第一大客户的贡献率更是独占79.15%。尽管公司强调这些客户为“长期合作伙伴”,但回顾历史来看,寒武纪客户群体频繁波动。
据匠心财经报道,在2017至2018年,华为海思贡献97%的收入,后续因自研芯片终止合作;在2021至2023年间,寒武纪的客户群体更是频繁变动,南京科创投资、昆山高新投等国资平台相继成为其主要客户,且订单主要集中于智能计算集群项目,该项目的毛利率虽然高达70.78%,但客户不稳定,一旦失去一个大客户,那全年营收就会出现较大波动。
尽管在今年4月15日,英伟达宣布其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AI芯片H20被美国政府纳入出口管制清单,使得寒武纪得以承接部分原本属于英伟达的订单,但市场竞争依然激烈。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龙芯中科已经推出了支持国产指令集的AI加速卡,并在政务云领域逐步替代了寒武纪的部分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华为昇腾910B通过创新的“算力租赁”模式灵活进入市场,这一策略对寒武纪的政企订单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另外,寒武纪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过去持续为负。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5.56%,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下降171.68%,营业收入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变动背离。
然而,对于国产芯片产业而言,当前或许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鉴于关税争端与出口管制的影响,英伟达等国际芯片巨头的产品供应面临紧张局面,国内AI企业正积极寻求替代方案,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契机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据《财经》杂志报道称,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受限,短期内国内互联网公司已储备了充足的H20芯片库存,但长期来看,随着DeepSeek等相关应用的推理需求持续增长,国内AI算力需求将出现显著缺口,这有望推动国产算力需求的攀升。
一位行业人士也告诉凤凰网科技,DeepSeek显著带动了推理侧的需求,此前国内闲置的算力市场被充分激活。且因为推理侧相比训练侧对计算的要求较低,因而国产芯片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初以来国产算力如华为、寒武纪、壁仞、沐曦、海光等,均纷纷宣布完成了对 DeepSeek 的适配工作。
另一位行业人士也表示,国产芯片开始被用起来,是一个好的信号,“因为芯片能力的进步与调试首先都需要先用起来,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那些标的,目前产品表现都不错”。
横向来看,国产芯片的竞赛才刚刚开始,而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寒武纪仍旧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样本。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姜凡
编辑|董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