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为微软火中取栗 SCO曾震撼Linux阵营

2011年08月22日 11:04 次阅读 稿源: 条评论
“SCO在言语上变得越来越好斗,还拒绝展示有关诉讼的任何证据,一切都似乎在表明,SCO只不 过是在拉虎皮做大旗地狂言乱语。但是,微软决不会轻易放弃这么一个利用这些狂言乱语的好机会。”2003年,《向Linux发起“恐惧战”?》的作者布鲁 斯·佩伦斯(Bruce Perens)这样评价SCO。
2003年3月,自称Unix操作系统的拥有者SCO向IBM提出了赔偿金为10亿美元的起诉,因为SCO认为IBM在开放源代码的Linux中泄露了其商业秘密。

2003年5月15日,SCO发信给全球约1500家大型企业,警告这些企业如果再使用Linux,他们将承担法律责任。

那么,Unix与Linux,SCO与IBM、微软,到底是怎样纠结在一起的呢?

风起Unix

“你写的系统太差劲,干脆就叫Unics算了。”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一天,贝尔实验室的布赖恩·柯尼翰(Brian Kernighan)对同事肯·汤普生这样说。

在英文里,Unics发音与Eunuchs(太监)一样。肯·汤普生接受同事的嘲弄,并在稍作修改后,把自己研发的系统叫做Unix。

上个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虽然已不再是庞然大物了,但体积仍然不小,操作这些又慢、又笨的家伙需 要专业的计算机程序员。为了提高效率,用户急需新系统。在这种背景下,贝尔实验室的肯·汤普生和丹尼斯·利奇研发了Unix操作系统。此时,乔布斯和盖茨 还在中学里搞恶作剧,PC和它配套的微软操作系统在10年后才初露端倪。

Unix的两位创始人和贝尔实验室都没把Unix太当回事,起初只是在内部使用,没有积 极推销。后来大学、研究机构可以免费使用Unix,而且还可以得到源代码,因此Unix源代码被广为扩散。这段时间它没有像后来的商业软件那样急功近利, 并留下一堆窟窿和补丁。Unix在诞生后的10年里“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实验室被充分使用和论证,这也是后来它一度在对稳定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企业级 客户中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到了1980年,Unix开始走出实验室,蔓延到大学与研究机构,还有数以千计的技术高手想把Unix装在家里的机器上。

此时,后知后觉的贝尔实验室开始认识到Unix的价值,但由于源代码早已外散,贝尔实验 室无法将其归集起来进行精细的商业开发,于是干脆采取对外授权的模式,研究机构可以免费使用,企业要使用则需交授权费。当时有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获 得了授权,并开始了各自不同的版本演进之路。

贝尔的一位高级主管曾说:“Unix是继晶体管以后的第二个最重要的发明。”

1993年,拥有贝尔实验室的AT&T将其拥有的Unix资产卖给Novell。此时的IBM、DEC、HP和Sun因为早年得到授权,继续进行着各自的Unix版本研发。

1995年,Novell将Unix资产卖给SCO。和两年前AT&T把 Unix卖给Novell时Novell一次付清购买资金的情况有所不同,SCO当时没有足够的现金一次付清,因此Novell初期只是把Unix的源代 码及其他数据交给SCO,而在协议中对Unix著作权的归属存在语焉不详和模棱两可的地方。在那个时代的许多软件合作协议在今天看来都是含混不清的。

花了钱的SCO认为自己是Unix的正宗传人,而Novell当时已视Unix为鸡肋,并没有异议。而且此时SCO的声音不大,SCO也没有对别的获得过Unix授权厂商置喙,于是大家进入了一个相安无事的阶段。

微软的进进出出

微软与Unix的关系源远流长,并对SCO的演变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1979年,微软也从AT&T获得授权,为英特尔处理器开发一种Unix操作系统。由于微软购买的授权无法直接让该操作系统以“Unix”为名,于是命名该系统为Xenix。Xenix可用在个人电脑及微型计算机上。

微软并不直接把Xenix销售给终端客户,而是以OEM的形式授权给英特尔、Tandy、施乐及SCO。

由于微软需要从AT&T获得授权,因而对微软来说Xenix是一个自己难以把握 其未来发展命运的操作系统,而且竞争对手拥有众多版本不同的相关软件在搅乱这个市场。因此,盖茨在寻找机会退出这个领域。当微软和IBM达成开发OS/2 操作系统的协议后,盖茨便失去了推广Xenix的兴趣。史料揭示,微软当时脚踩两条船,除和IBM联手开发OS/2操作系统外,微软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Windows3.0系统的研发。微软不可能在三条线上同时投入精力,断然舍弃了Xenix操作系统。

1987年,微软与SCO达成了一项协议,前者以持有后者股票25%的条件转让了Xenix的所有权。有趣的是,微软内部依旧在使用Xenix。有资料显示,他们一直用到1992年。

从微软接盘Xenix的SCO,将这种操作系统以最快速度移植到386电脑。Xenix成为首款支持英特尔386芯片的操作系统,占领了市场的先机。

当时小型机加五花八门的Unix操作系统主导着高端的企业级用户市场,其中的代表厂商是 IBM、DEC、惠普、Sun、SGI等;英特尔芯片加微软操作系统,正在全面控制个人电脑市场,其中的代表厂商包括康柏、AST、佰德等。小型机加 Unix操作系统的阵营鄙视英特尔芯片加微软操作系统形成的Wintel联盟,认为它们简陋;而后者则认为前者老化、顽固。

SCO此时扮演的角色有点像蝙蝠,非鸟非兽,其运营模式是英特尔芯片加Unix操作系统,在两大阵营间徘徊。随着装有英特尔芯片电脑的攻城略地,SCO也跟着分得了一杯羹。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有媒体称Xenix“可能是传播最广的Unix操作系统”。

SCO进入了其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然在这段时间,Unix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期。1984年9月,《财富》杂志称,全球范围内750所大学80%的计算机领域教授都是Unix的用户,因此当时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接触过Unix,而他们毕业后成为IT骨干。

而,Unix有个致命的缺陷:从来就没有通用版存在。由于早期混乱的授权,五花八门、不 同版本的Unix遍地开花,所以为其中一个版本写的应用程序,常常要修改后才能运用到另一个上。这对于专业的程序员来说也许不是太大问题,但对技术实力较 弱的用户来说,则平添了许多困难。

从Unix脱身而出的盖茨深知其支离破碎所带来的问题。他抛弃了Unix,但他可没打算抛弃这块广阔的市场,而且SCO的成功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刺激。

于是盖茨下令打造一款“可移植的”的操作系统——“Unix杀手”。这就是微软的Windows NT,包括SCO在内的Unix阵营将感受到它带来的巨大压力。

强悍对手逆袭

定下“Unix杀手”计划后,盖茨准备组织一个团队来完成这项计划。“我太想要一个可移植的操作系统了。”盖茨说,“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应该组成团队,而在于何时能组成团队去开发它。”

机会来了,DEC的天才工程师大卫·卡特勒因在公司坐冷板凳而萌生去意。盖茨亲自拜会卡 特勒。初次见面,卡特勒就给盖茨一个下马威。他直言不讳地称微软的代码“写得很烂”,当时微软深以为傲并捧在手心的DOS在卡特勒的眼里只是一个玩具。卡 特勒说,只有自己才有能力开发出一个面向未来的、能进行网络管理的、具有高可靠性的、强大的操作系统。

此时的盖茨早已走过创业期,拥有海量的财富与强大的权利,耳边响起的都是“软件神童”的悦耳之音。不过,卡特勒的刺耳之音和轻蔑态度反而坚定了盖茨聘请卡特勒的决心。

盖茨尽可能地满足卡特勒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已经打破微软的惯例。譬如卡特勒不要微软原来的工程师加入他的团队,他把自己在DEC工作时的团队带了过来,团队中有些成员是硬件工程师。

盖茨识才的眼光和用人不疑的态度,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93年,Windows NT完美亮相,成为微软撬动Unix市场的一把利器。

在包括SCO在内的Unix阵营开足马力贬低Windows NT的同时,Windows NT在高端市场上大步前进。SCO公司则开始走下坡路。

在微软与Unix阵营的对手进行车轮战的同时,一股新的力量在生成并强大起来,左右了战局的发展方向。这就是Linux。

起初盖茨认为Linux无足轻重。但大量用户不那么认为,他们向Linux投去青睐的目光。Linux公开授权,允许用户销售、拷贝并且改动程序,但要求修改后的代码也免费公开。这些举措成了Linux蔓延的强大推力,并给微软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Linux与微软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但它的存在使用户在与微软谈判时有了选择的余地和讨 价还价的筹码。有媒体报道,2003年初英国政府的Windows许可证协议须续约时,他们告诉微软,其服务器操作系统正准备改用Linux,不再采用 Windows。微软在听到这些话后,不得不做出妥协,降低合同价格。大量大型用户纷纷效尤。

Linux的存在还给了对微软一直心存敌意的对手们一把雪耻的利刃,其中包括IBM、Oracle和Sun等业界大鳄,它们纷纷表示扶持Linux,向陷住微软战靴的Linux泥潭灌进去更多的水。

微软一度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但随着Linux的发展,战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受到Linux蚕食的是Unix,而不是Windows。”盖茨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我们确实在与Linux竞争,但转换到Linux的Unix市场是相当可观的。Windows和Linux将共同主导市场。”

市场分析机构Gartner也宣称,Linux和开放源代码会继续发展,但它们所掠夺的是Unix而不是微软的领地。

Unix操作系统的价格比微软产品的更高,市场份额更少,受到Linux的冲击更大,靠Unix吃饭的SCO对此感同身受。一位Linux厂商技术总监曾放话:“SCO Unix的生命周期已结束,系统移植是必然的。”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击。进入21世纪后,日渐式微的SCO开始策划一出震惊IT业界的大戏。

旷日持久的车轮诉讼大战

“在过去的18个月内,我们发现IBM把一些极其高端的企业运算技术的源代码公开了。其 中部分看上去与我们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非常相似,违反了我们与IBM之间的协议。他们单方面公开了源代码。他们的行为破坏了我们之间不公开这部分技术的协 议。我们有证据表明部分代码是逐字的抄袭。”2003年5月21日,SCO CEO达尔·麦克布莱德(Darl McBride)这样说。

2003年3月,SCO向IBM提出诉讼,控告IBM的Linux破坏了双方之前签订的软件代码授权协议,声称IBM免费散发了共有知识产权的代码,把一些Unix的代码改头换面后加入Linux产品中,要求IBM向SCO赔偿10亿美元。

这在Linux阵营炸开了锅。他们认为SCO此举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最终目标是 Linux阵营。起初,SCO CEO麦克布莱德说SCO的矛头只指向IBM,因为IBM和SCO还在合作时,“IBM的一位经理带头站出来支持Linux,并说‘我们正在将AIX技术 移植到Linux,而且我们将消灭Unix。’”作为Unix的“正宗传人”,SCO只能反击。

然而,微软的参与让这个局面变得混乱起来。5月20日,在起诉IBM后,SCO集团宣 布,向微软公司发放Unix技术许可,其中包括专利权和源代码。此项交易确保微软的知识产权遵从Microsoft解决方案,并更好地确保微软与Unix 和Unix服务的兼容性。就是说,微软花钱购买了SCO的Unix技术许可权,并承认了SCO的Unix合法传人的地位。

Bruce Perens称:“对于微软来说,购买SCO的源代码授权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花钱购买SCO公司的授权,只不过是对一种‘行贿’行为的粉饰,顺便还对 Linux未来的用户进行恫吓。可谓一石双鸟!很难想象微软的前对手SCO能为比尔·盖茨冲锋陷阵,但是微软的钱改变了一切。”

Linux阵营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微软此举强化了SCO的Unix“权威地位”,增强了 SCO挑战IBM的决心。一旦拿下IBM,SCO就打开了一个收钱的口袋,其他推行Linux的厂商只有乖乖纳贡。而且使用Linux的商业用户也面临着 SCO追索授权费的危机,更多潜在用户会对Linux望而生畏。这非常符合一直以来微软针对Linux用户实施的心理战战术,让用户在恐惧、不确定、怀疑 的状态下对Linux敬而远之。

2004年初,麦克布莱德警告说,一些大公司可能由于使用Linux计算机操作系统而面临诉讼,它们的行为已受到调查,其中包括英国石油、西门子和富士通。在评论英国石油使用该软件的情况时,他说“这些人显然逃不脱干系”。

SCO的诉讼风暴席卷全球,Linux阵营的厂商和大型用户人人自危。Linux阵营开始对SCO进行了口诛笔伐。与此同时,SCO对IBM的诉讼却慢慢占了上风。

借着SCO对Linux阵营的压力,2004年11月,微软CEO斯蒂夫·鲍尔默在新加 坡举行的一个高级别政府论坛上表示,Linux侵犯了至少228项专利,不过他并没有明确表示侵犯了哪些专利。他说:“对于那些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国 家而言,使用Linux就意味着有一天有人过来向你收取专利费。”

2005年1月,美国法院判决IBM交出20亿行的程序代码给SCO,SCO股价在判决确立后,暴涨20%。

这时SCO似乎可以动手打开巨大的钱袋子了,然而风云又变,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 Novell站了出来,称自己才是Unix版权的合法拥有者,因为Novell当年没有把Unix版权卖给SCO,SCO也只是个授权使用者,并且要 SCO把从微软和Sun公司收到的授权许可费给吐出来。

于是,SCO又和Novell公司干上了,开始了在法庭上互有胜负的对峙。

树敌过多引起的破产

“SCO公司在诉讼过程中树敌过多。”就职于嵌入式Linux厂商MontaVista的温伯格(Weinberg)这样表示。

连年诉讼耗尽了SCO的人力、物力和财力,SCO也没有把重心放在业务上。不过话又说回来,其Unix业务已日薄西山,没什么好继续开展的了。

2007年12月27日,财力耗尽的SCO正式被纳斯达克摘牌。此前SCO已经依据美国 《破产法》第11章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2007年8月,美国犹他州地方法院一名法官裁定,Unix操作系统的版权归属于Novell,而不是SCO。这 意味着SCO需要向Novell支付数百万美元的赔偿,因此它在与IBM进行的法律大战中将失去胜算。

随后几年,处于破产保护状态中的SCO挣扎着继续与Novell在法庭对峙,但两家没落公司间的较量渐渐淡出主流媒体的视野。

记者手记

投掷“博浪椎”的阳谋

“君不闻秦庭匕首博浪椎,报燕报韩知是谁?”语出周亮才《侠士行》。其中的博浪椎典故讲的是:秦朝一个力士做出一个120斤重的铁椎,趁秦始皇东游,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成为惊天一击。

2003年3月,SCO公司对IBM提出10亿美元赔偿的诉讼,也震惊天下,被世人视为SCO对IBM及Linux的狙杀。

当年SCO因Unix市场的衰落而举步维艰,审视家底后发现多年前留下的这份Unix衣钵继承书。Sun比较痛快地支付了授权费,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SCO当年从Novell购得这份遗产的合法性。

底气充盈的SCO开始通过起诉在IT业界举足轻重的IBM进行战术突破。这很鲁莽吗?有一些,但不尽然。SCO应该明白挑战IBM的艰难,懂得其诉讼成本之高昂,但对于SCO来说,拿下IBM,就完成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博浪之击。

SCO开价10亿美元,与之前从微软、Sun获得的数千万美元授权费相比,无疑为“张开 了血盆大口”。这可以看作是一只秋膘不足的熊向大象发起的撕咬。如果SCO再低调一点,向IBM索要数额较少的授权费用,很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一 家靠专利遗产活着的小型公司,然后在缺钱时再向财富500强之类的公司收点授权费用,SCO还是可以过下去的。

SCO与IBM的这场战役规模太大,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暴露了SCO下一步图谋把控Linux市场的战略构想。

让人不解的是,SCO在与IBM苦战的同时,发信给全球约1500家大型企业,警告这些 企业如果他们使用Linux将承担法律责任。SCO这就把自己的战略意图彻底昭告天下了,结果除了义愤填膺的Linux非营利性组织奋力反击 外,Linux获利集团也开始加入了对SCO的围剿。

按说,SCO手上还是有筹码的,不然它也不会数度从法庭上得到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不仅是对IBM的诉讼,还包括对Novell的诉讼。

至于说当年SCO的“Unix遗产”继承合同有缺陷,那实在不是此次车轮诉讼成败的关键。纵观软件史,几份影响产业格局的软件合作合同,都留下了不同解读的空间。即使在今天,由庞大的律师团坐镇,要签订一个滴水不漏的软件合作合同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任务。

SCO最后功亏一篑,是因为它要挑战的利益集团强悍而又广泛,其资源无法支撑这样庞大的战役,而且其战术动作丝毫不讲隐蔽性,无任何技巧可言,基本上属于蛮干。

《中国计算机报》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对文章打分

疑为微软火中取栗 SCO曾震撼Linux阵营

1 (8%)
已有 条意见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编辑精选

    加载中...

    热门评论

      招聘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