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旗下的悟空问答展开了曾经在头条号启动过的“千人万元”计划,向知乎大 V 抛出了橄榄枝。显然,这一次头条想要重现火山小视频从快手挖人,头条号从微信公众号挖人的经验。但知乎大 V 和平台之间的关系,远比那些案例紧密得多,甚至可以说是“鱼儿离不开水”。头条因此不得不改与大 V 签署总体上非排他的协议,而未来的生态环境如何搭建,也是未知之数。
“从独家那天开始就减值”
在昨天晚上的一地鸡毛之后,通过多方拼凑出来的合同条款可以看到,被挖到悟空问答的知乎头部用户,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在悟空问答发布一些独家提供的答案,有字数和复杂度上的要求。
但是,和稍早前曝光的有出入的是,悟空问答并没有完全堵死签约者在知乎和其他地方的发展可能性,只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此前人们的反应激烈,多数是源于爆料消息中显示的,所谓悟空问答想要买断这些人在所有社交平台上的发言权利。我想如果可以的话,头条当然是愿意这么做的。这也很有可能是他们原本计划实行,一看风头不对马上就回撤的“吃了吐”,或者他们对一些不是处于特别头部的中小 V,确实就是这么搞的。
冯大辉转发了一张据说是来自签约合同的截图。其中显示,排他条款针对的不只知乎一家,还有果壳、简书、除微博和微信之外的其他几乎所有自媒体平台等,并保留未来扩充名单的权利,只需要跟签约者“口头通知”。
头条后来澄清,这部分合同文本只针对大 V 们需要在悟空问答上完成的任务,不涉及任务之外的其他回答。
微博CEO王高飞看到的也是这个截图。他评论说:“谁都不希望自己独家签的IP,从独家那天开始就减值”。
知乎的特长在于优秀的评论区
有些人从离开发迹平台的那一天开始就“减值”,这一点其实在知乎体现的特别明显。因为知乎拥有的不仅仅是流量优势,知乎大 V 越来越体现出和其他平台头部资源不一样的特性。
知乎的流量是所谓“优质流量”,针对“高净值人群”,实际上是指吸引了一些同质化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抱团,排除了更多不属于他们的群体,加剧了同质化程度。
例如,有人胆敢表现出重男轻女,歧视同性恋,逼婚,虐待孩子,甚至支持某种特定宗教的立场,都可能立即招来一顿痛骂,而因此被逼离开知乎。
所以,知乎总体上一直保持着比其他带有留言评论功能的平台好得多的舆论环境。与其说它是继饭否、豆瓣之后的另一个“避风港”或“精神角落”,还不如说它现在相当于全盛时期的网易或者cnBeta。
在跟帖全面实名制,出头的椽子被先搞掉,导致跟帖先驱们现在变成一片和谐的今天,知乎百花齐放的评论生态尤为可贵。
知乎内容是答主和群众贡献的结合
评论活跃而且有实际意义,意味着评论有机会和问题、答案本身站在同等高度,并相互影响,保证了网站即使在主体内容同质化的情况下,依然有足够的活跃度。
在知乎,有一些问题提得比较一般,但里面的一些答案——由小透明回答的——可能会触发大 V 的 G 点,燃起回怼的欲望。此时,小透明的答案本身可以看作是对问题这个“帖子”的“跟帖”,而大 V 的答案则是“盖楼”的一部分。
所有这些操作,只有依靠原本就在知乎的用户群体才能实现。知乎的问答创作过程,很多时候并非是创作者单方面的灌输,而是来自ta和底下所有回复之间的互动,甚至互动者有可能会“反客为主”,因为“被挂”或者友好的商榷成为答案的一部分。
更不用说有时候评论区比答案本身更精彩。每一次这种情况出现,都是在重演天涯、贴吧和豆瓣的超长帖模式,中国网民对此并不陌生。
主播不依赖观众,但知乎大 V 依赖读者
所以,大部分知乎热门回答产生的过程,跟快手喊麦,游戏直播,网红主播等情况完全不同。那些情况下,主播占据了整个活动的大头,和体现出绝对的中心地位。
主播们能够绝对的把控直播当中出现的每一个环节,以及筛选其期望看到的跟随者,就像在微信公众号跟帖筛选评论一样。而更重要的是,所有评论者的质量都很低,是均质化的,可替代的,根本算不上是资源。
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把主播一个人挖走,他底下的用户还会源源不断的涌来,主播感受不到任何变化。换一个比方,就好像他们的观众是那些可以用完即弃的实习生,走了一个马上有一拨等着顶替。
但是知乎的评论者则具有更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整个知乎生态的一部分。在知乎开放注册,原有社区关系被大大稀释的前提之下,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依然可以勉强维持。有些人因为知乎的“喷子”暂离之后,发现外面“喷子”更多,就难以找回他曾经的灵气。
什么样的大 V 适合被挖走?
当然,从知乎的创始人和早期投资人的发言中,还是能看出他们对于头条挖角的警惕。但是总体上来说,只有一小部分人真的很适合跳槽到其他地方。大部分知乎大 V 以至中小 V 的知名度就像是“估值”,很难在其他地方妥善的变现。甚至,知乎自己的知乎 live 都救不了这些人,因为 live 的运行机制和回答问题不一样。
适合被头条挖走的人,通常是具备以下的特点:
首先,他们的文字都是自己单方面的输出,很少受到来自知乎读者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比如,很少出现“实名反对 xxx 的答案”这样开头的回答。
其次,这种文字输出需要是他们日常工作之外的一种业余的活动,并不会占据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也不会占据他们心智和成就感的主要部分,从而可以不影响文字水平的稳定性。
或者是另外一种情况,他们的火爆是在知乎平台之外实现的,即使到了知乎,追随他的也是一些粉丝群体,只能对他的话一起到补充作用,而不能相互影响。
如果符合这些条件的话,那么他们转会到其他地方,都还是可以继续他们的影响力的。
这就要求一些单纯在知乎孵化起来的人,想要脱离这个平台时,首先要在现有的没有头条那么严酷的框架下,先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说,先通过出书,上电视等方式,成为一个“跨界”的 KOL 之后,再想办法。
我很能理解头条目前的处境,他们无法真正伤及目前仍盘桓在知乎的那份“灵气”,就像是他们难以轻易地先连根挖起,再异地移栽一棵百年老树(说百年对知乎夸张了点)。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剪枝”的办法,从外围开始包抄。
问题是,我们谁都不能保证知乎自己今后不出问题。如果躺在“气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不注重自身对优质作者关系的维护,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知乎一下子就跌落到和贴吧、人人、网易这些地方一起的境地去了。在维持作者的金钱利益,或是社区成就感的两方面,知乎站方都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文章作者为 cnBeta 编辑,仅代表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