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现金贷的政策“靴子”开始落地。11月2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特急文件《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省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并禁止小贷公司跨区域经营。
这一纸标注“特急”的文件被视为整治现金贷的第一步,据悉,围绕网络小贷还有一系列的规范政策将在不久之后陆续出台。
从野蛮生长到一夜崩塌
从无到有,再到后来的野蛮生长,随着监管利剑的重重落地,网络小贷终于迎来了“休止符”。
早在2007年前后,网络小贷业务雏形初现。那时阿里小贷与建行、工行等展开合作,前者提供商家信息,银行提供资金,互联网平台与商业银行“联合放款”。
2010年,阿里巴巴在浙江成立了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拿到了首张电子商务领域小额贷款公司营业执照,这就是最初的网络小贷。
进入2014年,伴随中国整个互联网生态的日渐成熟和旺盛的市场需求,网络小贷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新的互联网金融热点,大量资本蜂拥而至。
从时间上看,2014年可作为网络小贷野蛮生长的分水岭。在2014年及之前,全国范围内被准许在互联网上开展业务的小贷公司不过10家左右。从2014年开始,网络小贷公司数量开始逐年增加,仅2016年一年,全国就冒出了近60家。
在此之后,网络小贷一路高歌猛进,开启“疯长”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0月末,全国范围内共有237张网络小贷牌照,另外还有22张牌照尚在发起状态。
网络小贷一路疯长的背后离不开其特殊的审批机制。根据2008年的《管理办法》,“设立小贷公司需向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正式申请”,即省级金融办拥有最终的批复权。审批权被下放到地方金融机构虽然灵活,但缺乏了中央层面的监管,也为小贷行业的发展之路埋下隐患。
另一方面,网络小贷打破了小贷公司不得“跨区经营”的要求,公司在一地注册,可在全国放贷。这同时带来了监管上的Bug,极大地放大了风险。近期一些公司借助互联网小贷的牌照而大肆发放现金贷,其中的道德问题和法律合规问题已引发了舆论的诸多诟病。
一旦陷入疯狂和失序,监管就来了,只是这次监管出手更快、更彻底。
先是2015年8月7月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将网络小额贷款归类于网络借贷,并明确网络借贷业务归属银监会监管。
再是今年初,银监会对各地金融办做了“窗口指导”,要求严格准入,并提高了网络小贷的准入门槛,例如,提高实缴资本、(在注册地)建立线下职场、(股东)有互联网背景等。
直到21日,随着“特急”文件的下发,网络小贷的新增窗口彻底关闭。
对现金贷砸下重锤
“特急”文件中明确显示,部分机构开展的“现金贷”业务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各级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暂停发放网络小贷牌照。
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此项通知直接针对的是目前备受争议的现金贷业务。互金整治办要求各地立即停发网络小贷牌照,无疑是收紧现金贷政策的第一步。
至于现金贷业务存在的风险隐患,官方其实早有指出。
2017年4月,官方下发的《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中便提及现金贷,其中明确指出部分现金贷平台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利率畸高,二是风控基本为零,坏账率极高,依靠暴利覆盖风险,三是利滚利让借款人陷入负债危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处于快速增长中的“现金贷”,存在着较大风险隐患。如果任由其野蛮生长,可能对金融稳定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较大冲击。一方面,“现金贷”门槛极低,极易将资金放给不合适的申请人,从而产生次级贷款。另一方面,“现金贷”利率畸高且不透明。
同样是今年4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现金贷被“点名”。银监会列了一份详尽名单,包括429个APP,72个微信公众号和117 个网站,要求各地的相关互金和小贷协会重点排查这些网络现金贷的利率和服务费、放贷对象、催收方式、数据来源及放贷资质。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名单中不仅涵盖了业内的大小公司,也包括中国银行下属的中银消费贷这样的国家队。
虽然此后有部分违规现金贷公司被关停,但业内仍认为银监会的指导意见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措施落地。然而这一情况在今年10月发生了改变,趣店上市事件推动了监管部门的措施落地。
10月下旬以来,伴随着趣店上市,现金贷引发强烈关注,社会各界对现金贷背后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表示担忧。与此同时,对现金贷的监管存在诸多难点,包括互联网突破了属地监管限制、各种手段规避36%利率上限、“暴力催收”难以认定等。
随后,北京金融局对北京地区的现金贷平台资金来源作出限制,要求各平台只能用自有资金放贷,不再允许与持牌金融机构联合放贷。这意味着,现金贷平台的放贷规模会受到重创。
此前一位小贷行业资深业务人士表示,现金贷的归属目前还存在模糊的地方,从本质上看它不属于互联网借贷,也不属于金融机构,应该属于互联网小贷。因此,谁来监管的问题还存在盲区,很多机构也没有相关牌照,这也是地方和银监会未来一定会整顿的重要原因。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趟“列车”现在已经被按下了刹车键。
文/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