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将全部上交央行管理。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下发《关于支付机构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有关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规定支付机构应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央行这一通知下发后,“第三方支付躺着赚钱的时代终结了”“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将成历史”等一度成了金融圈报道的热词。
备付金为何要100%集中存管?支付行业究竟将迎来怎样的变化?普通用户又将受何影响?
央行:防控风险
实际上,央行对备付金的管理是早有打算。
早在2017年1月份,央行就要求支付机构将备付金交存至央行的专用存款账户,当时首次交存的比例为平均20%左右;
到了2017年末,央行决定从2018年起,将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提高至50%左右;
到了2018年6月底,央行再次宣布,自2018年7月9日起,要求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交存比例逐月提高,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能让央行如此“关心”,备付金究竟是什么?
根据央行的定义,备付金是指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
举个例子,消费者在网购时,为购买某样商品而支付货款后,这笔货款并没有直接打在商家的账户,而是由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代为保存,只有等到消费者点击确认收货后,这笔钱才会从第三方支付机构拨给商家。
在这个过程中,这笔货款就是“备付金”。
不仅是此类在途资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曾撰文指出,在日常交易中部分资金会逐渐沉淀在交易账户中,这部分沉淀在支付机构中的资金本质上也是备付金。也就是说,支付宝余额、微信零钱等,均属于客户备付金。
为何央行三令五要取消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功能呢?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支付过程中的沉淀资金或在途资金,从所有权上看,备付金属于客户;从控制权和利息受益权上看,备付金则归属于支付机构。这一两权分离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也就是存在支付机构挪用备付金,甚至存在卷款跑路的可能性。
田利辉指出,除了挪用风险之外,支付机构不受监管的跨行资金清算,也存在为洗钱等犯罪活动提供通道的风险;同时支付机构通过备付金赚取利息收入,也偏离了提供支付服务的主业,一定程度上造成支付服务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要求对备付金进行100%集中存管,央行此举是为了客户资金的安全。”田利辉说。
用户:红利减少,安全感增加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全部上交央行,不少人担心:在支付宝、微信等日常使用的支付机构中的钱还能提现出来吗?
实际上,虽然第三方支付机构没有备付金账户,但用户资金从此可以直接由央行管理,日常使用并不受影响。对比从前,由央行管钱,用户资金的安全性反而得到提高。
此前据媒体报道,央行曾就备付金专项检查披露过不少典型案例,其中,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畅购公司)就曾被检查发现恶意挪用备付金。自2014年12月10日起,受个别商户散布的信息影响,宁波地区首先出现持卡人同时消费的现象,并逐渐扩散至上海等地区。而此时,畅购公司备付金已严重不足且资金筹措不力,导致畅购卡遭商户大面积停止受理,造成资金风险敞口达7.8亿元(人民币,下同),涉及持卡人5.14万人,甚至还引发了群体事件。
田利辉指出,用户会丧失第三方支付行业给予的蝇头小利,但可以获得资金的长期安全。“借此,央行能够更好地监控洗钱、行贿、偷漏税等行为,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完整的社会征信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居民。”
支付行业:将迎来洗牌
对于用户来说,所谓备付金不过是一件衣服的钱或是抢红包得来的微信零钱,但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可小觑的资金。
根据人民银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末,支付机构交存的备付金存款已经达到1.24万亿元。而据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估算,支付行业每年的备付金利息收入约可达到70亿元左右。
备付金上交央行后,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不仅没了此前巨额备付金所带来的利息收入,与银行间的议价权也即将消失。
融360分析师刘银平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支付机构从中收取利息,银行也多了存款来源,支付机构因此具有一定话语权,可以取得通道费率、限额方面的议价权利。集中存管后,支付机构备付金无法向银行贡献存款,银行也就没有让利的动力,“今后通道费率有可能会上升,限额也会更加普遍。”
田利辉对此表示,支付机构不能再靠备付金利息“躺着赚钱”,也失去了在通道费率议价上的优势,带来了盈利能力的显著下降,可能导致部分服务不佳、管理不善、竞争力薄弱的个别支付机构无法继续运营下去,破产清算。
“备付金集中存管,对大小支付机构影响都很大。只不过,大支付机构本金相对充足,服务具有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较强。”田利辉说:“支付行业洗牌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