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采用的网名、头像、QQ 秀等网络身份,往往和他们现实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大相径庭。时至今日,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的绑定重叠,已经成为人们的新共识。这就让现在有更多人选择直接用实名及拼音来注册网络 ID。
本文首发于航通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航通社 微信:lifeissohappy 微博:@航通社
书航 5 月 17 日发于北京
去年 9 月,我收到一封邮件,是这么写的:
“您好,我名字的全拼是 lishuhang,平时工作用邮箱特别多,想注册一个自己名字全拼的的邮箱账号,但都显示被注册过了。如果您不用邮箱请求把帐号让给我可以吗?谢谢!”
发件人名为“李书行”,在一家设计咨询公司工作。
这封邮件实在让人哭笑不得。我思考了一下怎么回复,最后是这么说的:
“您好,首先我确实也用邮箱,用得很多。
“其次,根据公安重名查询网页,在河南省就有 148 个跟我重名的人 [1],在江苏省有 33 个人 [2],在杭州市有 10 个人 [3],等等。所以我也不知道该把帐号让给谁,还是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吧。”
在这封邮件之前,我倒确实没想过自己注册的邮箱和网络 ID (账号名称)到底有多么金贵。
我的 Gmail 邮箱是怎么来的
作为现存的较老一代的网民,我虽然没怎么享受到买房、创业之类的带来的红利,但有一点——很多比较“长寿”的网络服务,我都注册了跟自己名字一样的网名。
我的新浪微博、QQ 邮箱、Gmail、Facebook、Twitter 等的 ID 统一都是我的名字拼音全拼。这些服务无一例外拥有数亿用户,而我有幸在它们刚刚诞生后不久就注册了账号。
我记得最早 Gmail 是需要接到邀请才能注册的,我们称之为“下蛋”。而据此推算,也是通过邀请注册 Gmail 的我,拥有这个邮箱应该不晚于 2005 年——谷歌已经不再提供官方的办法,让你查询你注册账号的具体日期了。
——想必这么提前的注册日期,会让不幸撞名字的“李书行”先生感到绝望。先跟您道个歉。
2004 年愚人节,Gmail 向世界发出第一声啼哭,但很多人当时并不相信。这不仅因为发布消息的日子特殊,也因为 Gmail 当时就给了普通用户 1GB 免费的空间——作为对比,当时微软 Hotmail 给免费用户的空间只有区区 25MB。
在谷歌高管证实 Gmail 不是一个愚人节玩笑后,网上关于 Gmail 邀请的讨论立马火热起来,ebay 上面也开始高价拍卖,一个“蛋”售价在 65-125 美元不等 [4] 。(2004 年的 1 美元按通胀因素计算,相当于 2018 年的 1.33 美元。[5] )
最初只有约 1000 名谷歌员工可以“下蛋”并分享给他们的亲友,再由他们继续分享出去。直到 2005 年 8 月,没有邀请的人才有机会通过美国手机号直接注册。
当年,雅虎、AOL 和 Hotmail 是美国人最常使用的几个邮箱。如今,Gmail 全球账户数(往往同时也是谷歌账户数)超过 10 亿个。到 2014 年,它就已经成为 60% 美国中型企业和 92% 初创小公司的工作邮箱的选择。[6]
事实上,Gmail 诞生当时才刚刚出现所谓 Web 2.0 的概念,一些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当时也并不存在。可以说,正是 Gmail 让可以跟朋友分享的“下蛋”式邀请注册制成为主流。现在托了微信的福,这样的动作有个新名字:裂变分享。
真实姓名做网名是何时开始的
小时候,我也曾经给自己起过一些其它的网名,从我的某些使用至今的账号上,偶尔也能找到那些怪异网名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但到最后,我发现还是老实用自己的拼音最好。
当初,互联网并未进入特别多的中国家庭,即使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上网也不算容易。比如说就算我 2008 年已经大一下半学期了,我当时要在课堂上放一些地震的新闻,得去隔一条街的网吧挂机下载。
在这种前提下,人们通常会认为你的网络身份和你的现实身份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你在网上不管是不是实名注册,总会给你一种你好像在隐身的错觉。
所以,那个时候人们采用的网名、头像、QQ 秀等网络身份,往往和他们现实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大相径庭。我们那一代共同的记忆“火星文”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看到都会红着脸躲避。
总的来说,那时候能上网的人,虽然有条件抢注一个自己真实姓名的 ID,但并不是都有这个意识,至少用真名做网名不算是个潮流。今天人们在使用的主流网络服务大多都有十几年的历史,再想多注册一个,就有点晚了。
时至今日,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的绑定重叠,已经成为人们的新共识。这要托几个条件共同作用所赐:被充分落实的网络实名制,无处不在的手机定位,基于手机号的注册认证机制,微信、微博、QQ 等账号一键登录带来的账户间交叉认证,等等。
可以说,现在如果要维持一个跟现实不一样的网上“人设”,要付出越来越大的时间精力,即便如此也简直是徒劳的。这就让现在有更多人选择直接用实名及拼音来注册网络 ID。
身份重叠后,网名对求职、社交等活动的重要意义,也成为另一个促使人们直接用名字做 ID 的诱因。
某公司创始人曾表示,看到使用 QQ 邮箱的求职者会直接拒绝,不看其简历,因为 QQ 邮箱很可能暴露使用者曾经“中二病”发作而设置的“羞耻”网名,与工作环境不相称。
“你们要记住,我的巨无霸里不要放香菜,不要在马路上往别人车里塞小广告,我的行李自己拿不需要你们动手,给我办公室送桶装水的时候记得轻拿轻放。”
但这一做法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7] 。QQ 邮箱此后给所有用户开通了建立 @foxmail.com 后缀邮箱替身的功能,并加入了简历撰写等附加功能。
网络身份与现实重合,却又不完全一致
说回那封希望我“禅让”邮箱地址的邮件。它也引发了我另一个维度的思考:多年后我离开人世时,我占据的那个唯一的互联网地址,是否应该从道义上出发,要重新开放注册?
但是,现状是假设我的后代(如有)为了保持账户继续续费,那么它将始终属于我,即使我已经不可能再使用。
部分网络服务(比如 QQ)曾规定,一旦长时间未登录账号就会被收回。但由 Facebook 开始,国外已经出现很多用户死亡后数字遗产继承的案例,所以新的国际惯例也在生成,比如需要和逝者家属约定是否释放 ID,更不能强行回收。[8]
看来,不管叫活人还是死人放出他们注册的“靓号”都不现实。
网络把现实中不可能相遇的人们强行拉到一起,它与现实重合,却又不完全一致。你在网站注册唯一 ID 的时候,就像是要在一个拥有几亿“同班同学”的大“阶梯教室”做自我介绍。一个班最多有两三个重名就撑死了,我们往往也会用“大XX”和“小XX”简单区分,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一个网站的重名数量会非常恐怖。
那么,跟我同名同姓的河南省 148 人,江苏省 33 人,杭州市 10 人等等,可能就得注册形如 lishuhang_2000 ,lishuhang123,li_shu_hang666 这样退而求其次的账号了。
幸亏我们的身份证允许重名。如果真名就像现在的网名一样要求不重名,那么简单好记的姓名将成为一种“特权”,而一般人怕是只能被称为“李夀夁嬔”、“王巙巚巕”或者“张嫓孎孏”等等了吧?[9]
别问我,我也不知道那几个字怎么读。
[1] http://bsdt.henanga.gov.cn/MainPages/ChaXunZhongXin/SameNameQuery
[2] http://www.wjw.jsga.gov.cn/cname/index
[3] http://service.hzpolice.gov.cn/cmcx/cmcx.aspx
[4] https://www.geek.com/news/gmail-invites-auctioned-on-ebay-556690/
[5] http://www.in2013dollars.com/2004-dollars-in-2018
[6] http://smbp.uwaterloo.ca/2017/05/gmail-from-private-invitation-only-to-1-bln-users-worldwide/
[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649995/answer/18895563
[8] https://mp.weixin.qq.com/s/hDbmqUjmAC3j4oKxRRabFQ
[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208564/answer/120535474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先阅读转载须知,然后发邮件给 [email protected] 。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