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新知

研究人员称他们发现了一种人类从未感知过的新颜色

美国一个研究小组声称他们利用激光发现了一种人类从未见
研究人员称他们发现了一种人类从未感知过的新颜色

鳄鱼进化了2亿年 为何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鳄鱼大约在2.4亿年出现,经历了漫长的演化,为什么几

鳄鱼进化了2亿年 为何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史上最快闪存技术”登Nature 复旦新成果突破闪存速度理论极限史上最快的闪存器件,复旦团队造!其研发的皮秒闪存器件

“史上最快闪存技术”登Nature 复旦新成果突破闪存速度理论极限

蓝莓价格“腰斩” 每天吃一盒皮肤真的会变白吗?近期正是蓝莓大量上市的季节,全国多地蓝莓价格出现“腰

蓝莓价格“腰斩” 每天吃一盒皮肤真的会变白吗?

水明明没有颜色 为啥能让湿衣服的颜色变深?近日,云南多地迎来了泼水节,咱们虽然不一定去过泼水节

水明明没有颜色 为啥能让湿衣服的颜色变深?

研究人员发现爬楼梯可以延长寿命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组织的科学大会 ESC

研究人员发现爬楼梯可以延长寿命

突破性药物恢复视力 研究人员成功逆转视网膜损伤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

突破性药物恢复视力 研究人员成功逆转视网膜损伤
微塑料正在渗入全球饮用水 甚至穿过过滤器

德克萨斯大学塔尔萨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目前的废水处理方法无法完全去除微塑料,这些微塑料携带有害污染物,构成健康风险。需要标准化测试和公众意识来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

MIT工程师打造“刚柔并济”的超材料

长期以来,超材料设计一直追求“越强越好”,但材料的刚性与柔韧性往往难以兼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通过创新设计,成功制造出一种兼具高强度和高弹性的超材料,为这一领域开辟了新方向。

为什么坏食物让人记一辈子?研究揭示大脑“自我保护式记忆”

食物中毒的经历往往令人终生难忘,科学家近期通过小鼠实验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神经机制。最近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的研究表明,大脑中的特定神经回路能够将有害食物与后续不适紧密关联,形成持久记忆。

百年遗传学之谜破解 孟德尔豌豆性状基因全部定位

160多年前,生物遗传学孟德尔通过研究豌豆的七种性状,奠定了遗传学基础。然而,其中三种性状的基因一直未被确定。《自然》(Nature)杂志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标志着豌豆基因组研究进入新阶段。

拥有2.5亿年历史的珊瑚礁变成了德克萨斯的山脉 里面满是化石

在德克萨斯州巍峨的瓜达卢佩山脉之下,隐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变迁史。曾经是古老海洋的一部分,如今已化为化石的卡皮坦礁,形成了嶙峋的山峰和标志性的悬崖,例如埃尔卡皮坦岩和瓜达卢佩峰。

“羲和二号”日地拉格朗日L5点太阳探测工程正稳步推进 计划于2028年发射

据深空探测实验室官微介绍,我国“羲和二号”日地拉格朗日L5点太阳探测工程正稳步推进,初步计划于2028年发射。该项目将实现国际首次在该点部署一颗人造探测器的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开启太阳立体探测时代。

卫星图像揭秘隐藏在加州海岸附近的群岛

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峡群岛,通常被称为北美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拥有众多独特的野生动物和景观。从圣米格尔岛饱经风霜的鳍足类栖息地,到圣克鲁斯岛巨大的海蚀洞和种类繁多的特有物种,这五个受保护的岛屿各自蕴藏着各自的秘密。卫星图像揭示了这些岛屿的多样性和生态丰富程度,而愿意冒险穿越圣巴巴拉海峡的游客将获得难得的体验,领略大自然原始的美景,并欣赏持续进行的修复工作。

科学家警告:北极冰盖融化或将引发古老致命疾病

一支在北极研究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的国际科学家团队表示,气候变化为布鲁氏菌病、土拉杆菌病和大肠杆菌等传染病在北极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

骨架证明罗马时期的英国也有角斗士曾与狮子搏斗

一项令人毛骨悚然的新发现首次提供了人类在罗马角斗士表演中被大型猫科动物袭击的骨骼证据。这些骸骨在英国约克附近的一处墓地中被发现,清晰可见大型猫科动物(很可能是狮子)留下的咬痕,证实了曾被认为纯粹是艺术或文字记载的古代战斗场景。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对古罗马时代娱乐活动的理解,并暗示即使在像英国这样遥远的行省,此类活动也同样残酷。

新型“杀手漆”可消除接触到的有害细菌

医院的物体表面出现有害细菌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们可能会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造成危及生命的感染。一种新型涂料可以快速杀死附着在其上的微生物,从而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哈勃重温宇宙经典:M72的新面貌

为纪念哈勃望远镜发射 35 周年,欧空局公布了位于水瓶座的一颗天体瑰宝——星团梅西耶 72 的令人惊叹的新图像。M72 曾是哈勃“本周图片”系列的首张图像,如今凭借增强数据和紫外线图像更是焕然一新。

“露西”号探测器捕捉到一颗冰淇淋雪糕筒形状的小行星

美国宇航局的露西号航天器拍摄到了小行星唐纳德约翰逊的惊人图像,显示它是一颗接触双星,具有不寻常的“冰淇淋蛋筒”形状。这种意想不到的地质复杂性为早期太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这次撞击并非露西号的主要目标,但它在前往其主要目标——木星附近的特洛伊小行星——之前,对露西号的仪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测试。

蓝莓价格“腰斩” 每天吃一盒皮肤真的会变白吗?

近期正是蓝莓大量上市的季节,全国多地蓝莓价格出现“腰斩”。据央视记者报道,进入 3 月以来,市场中蓝莓的供应量逐步增加,目前蓝莓价格比刚上市时出现明显回落,一盒 125 克的蓝莓,根据规格不同,售价从十元到十几元不等。

日本大学《高达》科技具现化环境监测仪发射 万代倾力支持

经典作品《机动战士高达》除了残酷的宇宙战争外,作品中设想的未来宇宙科技正在逐渐被实现,4月22日,东京理科大学宣布,根据《高达》中的宇宙空间殖民站设想科技具现化的小型环境监测仪太空发射成功,该项目获得了万代的倾力支持。

这是一片神奇的绿洲 从太空中看非常显眼

利瓦沙漠,又名为利瓦绿洲,是中东阿联酋阿布扎比面积最大的绿洲,距离北部的波斯湾海岸线约100公里,距离东北部的阿布扎比约150公里。利瓦位于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的沙丘地带边缘,被称为“空白之地”。

科学家利用无人机诱发并引导自然雷击

日本研究人员首次在雷暴天气中驾驶一架防雷无人机,利用它诱发并引导自然雷击,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该团队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这种飞行避雷针来捕获和储存雷电能量。

巴基斯坦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在进行 将以专家身份参与联合飞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今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披露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国际合作最新进展。根据中巴两国今年2月签署的航天合作协议,巴基斯坦航天员选拔工作已全面启动。该项目参照中国航天员选拔标准,初选阶段在巴基斯坦本土进行,复选和定选环节则在中国完成,最终将遴选出2名巴方航天员来华接受系统培训。

古代化石揭示内布拉斯加州曾有大规模犀牛群

1200 万年前的火山喷发保存了灭绝动物生命的快照。辛辛那提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1200 万年前曾在北美大部分地区漫游的犀牛可能以大群形式生活。研究人员对现今内布拉斯加州东北部发现的犀牛牙齿中的同位素进行了检测。在该地点,超过100头犀牛死于一个水坑,并被埋在黄石超级火山大规模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中。

科学家将原子叠加时间缩短10000倍

列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突破性的方法,利用几何学和量子控制相结合,快速生成量子叠加态(即NOON态)。这项创新将制备时间从几分钟大幅缩短至几毫秒,为量子计算和超精密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打开了大门。

新发现揭秘T细胞精准打击病毒新机制 免疫反应竟分两步走

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系统免疫学研究组领导的团队利用先进显微技术,首次精确观测了T细胞在病毒感染期间的激活与增殖过程。研究发现,免疫系统调控T细胞反应的方式比以往认知的更精准,涉及两个关键阶段,这一发现可能为癌症和慢性感染治疗提供新思路。

基因“金属探测器”问世 新算法让癌症治疗更精准

英国剑桥大学和NIHR剑桥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名为PRRDetect的高精度算法,可通过分析肿瘤DNA修复缺陷,帮助医生制定更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该研究受到英国癌症研究院(Cancer Research UK)和英国国家健康与护理研究所(NIHR)支持,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

农田用于种地还是发电?科学家给出两者兼顾的最佳方案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将部分农田用于太阳能电池阵列,同时保留大部分土地种植作物,可能比完全转向太阳能或纯农业更具经济效益。

基因编辑重现史前巨狼 科学突破还是伦理困境?

美国生物技术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近期宣布成功“复活”恐狼,引发科学界广泛讨论与批评。该公司随后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发布了相关古DNA分析,试图澄清争议。这项未经同行评审的研究被部分学者认为对理解恐狼进化具有重要价值,但也因伦理问题和技术争议受到质疑。

“史上最快闪存技术”登Nature 复旦新成果突破闪存速度理论极限

史上最快的闪存器件,复旦团队造!其研发的皮秒闪存器件“破晓(PoX)”登上了Nature,擦写速度达到了亚纳秒级,比现有速度快1万倍。并且数据不易丢失,按照实验外推结果,保存年限可达十年以上。

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会上,发言人还介绍了我国载人登月任务的进展,目前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美国宇航局PUNCH任务启动 拍摄到首批太阳图像

PUNCH 是美国宇航局的一项大胆的新任务,它利用四颗手提箱大小的卫星协同工作,成功地从轨道上拍摄了第一张太阳日冕图像。这些灵活的航天器将捕捉外层太阳大气如何转化为太阳风——一种塑造我们太阳系的动态力量。凭借先进的成像技术和水力推进器,PUNCH 正在不断突破太空技术和太阳科学的极限。

NASA最年长现役宇航员唐·佩蒂特70岁生日当天重返地球

2025年4月20日,一个不同寻常的生日——美国宇航局(NASA)最年长现役宇航员唐・佩蒂特(Don Pettit)正坐着联盟MS-26号飞船,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随着飞船在草原的稳稳着陆,佩蒂特为人类在太空探索中的充满哲思的旅程划下了完美的句号。

多和好朋友聚会能降低死亡风险 真的没骗你

2025年的今天,似乎没有什么“社交”是一部手机解决不了的——视频通话清晰到能数清对方的睫毛,游戏里五黑开麦的欢呼声震耳欲聋,社交软件的点赞和评论永远刷不完……但,真的强烈建议大家多和朋友进行线下聚会,因为确实能“救命”!

僵尸蜘蛛出没!从鲜活生命到被操控甘愿赴死 只需一粒微小的孢子

僵尸真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很多影视作品中就有以它为原型的角色。故事是虚构的,但僵尸真菌是真实存在的。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也一直在研究这些噩梦般的真菌。之前就科普过一种蚂蚁僵尸真菌——偏侧蛇虫草菌(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它主要目标是莱氏屈背蚁。蚂蚁一旦被感染,真菌就会在体内疯狂复制,然后接管它的肌肉,将蚂蚁变成“提线木偶”。

神舟二十号将于17时17分发射:陈冬、陈中瑞、王杰将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

科学家发明能揭示人真实情绪的“贴纸”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的一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可伸缩、可充电的贴纸,可以通过监测皮肤温度、湿度、心率和血氧水平(SpO₂)等关键身体信号来检测真实情绪。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

8500年前的证据揭示古人类通过海路跨越了地中海

拉特尼亚洞穴的发现表明,中石器时代人类穿越 100 公里的海洋到达马耳他的时间比之前认为的要早 1000 年,这重塑了人们对史前航海的看法。人们曾认为偏远的小岛是最后几个未被开发的自然环境之一,在农业和相关技术发展出现之前,人类无法到达或定居这些岛屿。

天文学家证实:在我们银河系中心附近有一个孤独的流浪黑洞

孤独流浪的黑洞穿过星系本应是银河系中相当常见的现象,但它们却出了名的难以被发现。根据最近发表的研究,我们现在已经证实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孤独黑洞的存在。它基本上就在我们附近。

地震断层带比之前想象的要宽得多

在美国地震学会年会上,研究人员探讨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地质断层有多宽?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内华达地震实验室的克里斯蒂·罗威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亚历克斯·哈特姆分析了单个地震的全球数据,以找到更完整的答案,该答案既能解释地表破裂,又能解释更深的断层运动,包括蠕变部分。

老鼠和人一样也会给同伴做心肺复苏 只是施救方式有点特别

这只老鼠的行为可能会让你吃惊!它不是在虐待无意识的老鼠,而是在进行急救。这是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故意将麻醉昏迷的实验小鼠放入笼子中,笼子中活蹦乱跳的另外一只小鼠就会被吸引,并进行一系列急救措施。

SpaceX将机器人、原子钟和空气质量技术设备发射到轨道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SpaceX刚刚向国际空间站启动了一项重大补给任务,运送近 7000 磅货物,包括食物、设备和高科技实验。从机器人敏捷性测试到尖端原子钟和生命支持创新,龙飞船搭载了可能重新定义我们在太空未来的工具。此次任务在推进国际空间站的研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为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下的深空探索铺平了道路。

“光学旋转” - 哈佛大学科学家发现光的新结构

“光学旋转”是研究人员创造的术语,用来描述新发现的光结构。可以形成螺旋状的光束,被称为光学涡旋,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哈佛大学约翰·A·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应用物理学家突破了结构光的极限,报道了一种新型光学涡旋光束。

面向企鹅的研究揭示了地球极地地区广泛存在汞污染

1962年,环保主义者兼作家雷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警告世人农药滴滴涕(DDT)的危害。她的作品引起了人们对该物质对鸟类(尤其是白头鹰)生殖危害的关注,并激发了广泛的环保行动。

欧洲马铃薯基因组解码:基因库有限但差异显着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成功解码了多个历史上马铃薯品种的基因组,并开发出分析数百个马铃薯基因组的新方法。马铃薯是全球超过13亿人口的主粮,但其育种进展缓慢,部分流行品种甚至于目前已培育。这种困境源于马铃薯基因组的复杂性——每个细胞含有套四套基因组副本,远超普通作物的两套,使传统杂交育种面临巨大挑战。

科学家警告全球水资源正加速流失

最新研究显示,21世纪以来全球水资源储备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根据《科学》(Science)杂志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2000-2020年间,包括地下水、土壤水分和地表水在内的水资源系统损失了数万亿公吨水资源,这一现象远超冰盖融化的影响范围。

突破性药物恢复视力 研究人员成功逆转视网膜损伤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突破性的药物,通过诱导视网膜神经再生来恢复视力,这标志着哺乳动物视网膜首次实现了长期神经再生。该疗法通过阻断视网膜再生的关键抑制剂PROX1蛋白发挥作用,并在视网膜疾病小鼠模型中显示出持久的效果。

AI模型在诊断近视、评估风险因素和预测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目前,近视困扰着全球超过20亿人。如果不加以矫正,近视会严重损害视力,影响教育、就业机会和整体生活质量。预计到2050年,全球近一半人口将受到近视的影响。尤其是高度近视,它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进一步加重个人和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对于防止长期视力损害和有效控制近视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发现爬楼梯可以延长寿命

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组织的科学大会 ESC 预防心脏病学 2024 上提出的研究,爬楼梯与长寿有关。“如果您可以选择爬楼梯或乘电梯,那就选择爬楼梯,因为它对心脏健康有益,”该研究的作者、英国诺里奇东英吉利亚诺福克大学和诺里奇大学医院基金会的索菲·帕多克博士说道。“即使是短暂的体力活动也对健康有益,短时间的爬楼梯应该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NASA开发全球首个太空量子重力传感器 精确监测地球重力变化

美国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联合多家机构正在研发全球首个空间量子重力传感器,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我们对地球重力场的观测能力。这项由NASA地球科学技术办公室支持的研究项目,将首次把量子传感技术应用于重力测量领域,为石油勘探、淡水资源监测等关键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鳄鱼进化了2亿年 为何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鳄鱼大约在2.4亿年出现,经历了漫长的演化,为什么几乎没有发生改变?上面这个是鳄鱼,不知道看到这种长相,您会想到什么?它是海鳄,一类专门生活在海洋的鳄鱼,它们生活在早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海鳄类其实和现代的鲸豚类很像,除了那个嘴巴会暴露它们是鳄鱼之外,其它方面估计您很难将它们和鳄鱼挂钩。

脑电波破译大赛 神经科学家如何让大脑“开口说话”?

4月22日消息,神经科学家正通过快速发展的技术探索,致力于利用脑电波恢复或增强身体机能,为失语者重建发声通道,将无声思维转化为可闻语音。美国加州多所高校以及纽约Precision Neuroscience等公司,正将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在生成自然语音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研究人员称他们发现了一种人类从未感知过的新颜色

美国一个研究小组声称他们利用激光发现了一种人类从未见过的颜色。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相信这一成就及其价值。这项实验共有五人参与,实验内容是将可见波长的激光脉冲直接射入他们的眼睛,以刺激视网膜上的单个感光细胞。据科学家称,这种方法理论上可以显示超出人类自然视觉范围的色彩。

生长在冰面上的微小藻类加速了冰川的消融

冰川是巨大的白色冰体,能反射大量阳光。然而,在积雪融化、冰层裸露的区域,常常会出现暗斑。这些暗区是由直接生长在冰面上的微小藻类造成的。这些藻类使冰川表面变暗,降低了冰川反射阳光的能力,从而增加了热量的吸收。这反过来又导致冰川升温,融化速度加快。

真菌基材料或可成为可持续的混凝土替代品

我们可以采取诸多措施来减少环境压力,其中之一就是寻找更环保的建筑建造方式。要知道,水泥生产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制造混凝土。

ELVIS显微镜离开地球:轨道上生成的3D全息图可以揭示冰卫星上的生命

一种名为 ELVIS 的新型显微镜即将运往国际空间站,以改变我们研究太空生命的方式。通过创建令人惊叹的3D细胞全息图,科学家可以观察生物体如何适应微重力和其他极端条件。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是否能够在木卫二或土卫二等冰冷卫星上生存,甚至促进地球上的生物医学研究。

水明明没有颜色 为啥能让湿衣服的颜色变深?

近日,云南多地迎来了泼水节,咱们虽然不一定去过泼水节现场,但至少也都有过被泼一身水或者淋雨的经历。我们会发现,沾水的衣服,会比平时看起来颜色更深,这是为什么呢?

海拔4754米 亚欧大陆最高活火山开始喷发

当地时间4月20日,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上的克柳切夫火山开始喷发岩浆,该火山海拔4754米,为亚欧大陆最高活火山,上一次喷发在2023年。在地球最边缘的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克柳切夫火山是欧亚大陆最高的火山,也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为堪察加半岛最高点。

联合国警告:网络诈骗产业如癌症般扩散 已向南美和非洲蔓延

 4月21日,路透社报道,联合国周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数十亿美元规模的网络诈骗产业,其背后的东南亚犯罪团伙正在向全球扩张,包括南美洲和非洲地区,而打击行动未能遏制他们的活动。

3D视角看太阳隐藏的光晕:NASA PUNCH任务捕捉到第一道光

美国宇航局的 PUNCH 任务刚刚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其太阳观测仪器拍摄了第一批图像,前所未有地揭示了太阳的外层大气。随着四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开始它的旅程,科学家们正准备对太阳日冕转化为太阳风的神秘转变获得新的见解——太阳风是一种以戏剧性的方式影响地球的无形力量,从扰乱卫星到摧毁电网。

NASA警告:国际空间站已经进入了最危险时期

近日,在航空航天安全咨询小组的公开会议上,NASA官员表示,他们对空间站的安全性“深感担忧”,小组成员里奇·威廉姆斯更是直言“国际空间站已经进入了其存在以来最危险的时期。”

这种“厨房纸”真的别再拿来直接接触食物了

厨房纸,已经成了很多人厨房里的标配。平常擦水擦油,它比一般的抽纸都要好用,有些人也会在煎肉之前,用厨房纸擦掉表面的水分,避免煎的时候油花四溅……不过,在这么顺手的使用过程中,你有没有想过,厨房纸可以用来直接接触食物吗?答案是,还真不一定。

洞穴线索揭示早期人类如何穿越地球上环境条件最严酷的沙漠

对石灰岩洞穴沉积物的同位素分析表明,过去八百万年来,撒哈拉-阿拉伯沙漠经历了多次潮湿时期。撒哈拉-阿拉伯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地理屏障之一,严重限制了非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动物的迁徙。它至少存在了1100万年,对依赖水生哺乳动物(包括早期人类祖先)的迁徙构成了重大挑战。那么,这些物种是如何穿越如此干旱荒凉的地区的呢?

科学家在芬兰土壤中发现首个巨型病毒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纳米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首次分离出一种巨型病毒,并将其命名为于韦斯屈莱病毒(Jyvaskylavirus)。这一发现表明,巨型病毒在北部地区的分布可能比此前认为的更为广泛,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也凸显出,关于许多此类生物实体的结构、起源和功能,仍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奇怪的“内外翻转”化石震惊考古学界 其软组织留存长达4.44亿年

莱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描述了一种新发现的化石物种,该物种已有 4.44 亿年历史,其柔软的内部结构保存得非常完好。一种新发现的可追溯到 4.44 亿年前的化石物种被正式命名为Keurbos susanae,以纪念这位科学家的母亲苏珊(人们亲切地称她为苏)。

高楼在风中原来真的会晃 但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

随着楼房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瘦,它们也越容易被风吹得晃起来。在 1929 年的《摩天大楼》(Skyscraper)7 月刊上,有一项调查发现,当时美国已经有 377 栋 20 多层高的楼房,其中有 10 栋超过 152 米。

红隼数量明显下降 美国最小的猛禽为何面临危险?

北美体型最小的隼——美洲红隼(学名: Falco sparverius),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整个北美大陆的数量一直在下降,但背后的原因尚不清楚。最近的一项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揭示了美国东北部红隼数量下降最严重的地区,其幼鸟的存活率实际上相对较高。

摄入毒品的鲑鱼行为怪异 且更敢冒险

一种苯二氮卓类药物渗入水道,导致幼年大西洋鲑鱼行为异常,野生鲑鱼在从河流到海洋的旅程中迁徙速度更快,风险也更大。这种药物甚至似乎扰乱了它们的社会动态。

美国宇航局的PUNCH望远镜首次拍摄到太阳外层大气和周围太阳系的图像

美国宇航局的新 PUNCH 任务刚刚将视野转向太空,首次拍摄到太阳外层大气和周围太阳系的图像。随着四颗卫星全面启动,科学家们正在校准仪器,以消除光污染干扰,并揭示太阳风在太空中飘移时的细微轨迹。这些早期步骤为理解日冕如何演化以及如何发射带电粒子流来塑造太空天气奠定了革命性的基础。

更少的咖啡豆,更浓郁的风味:改变咖啡的物理技巧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流体动力学发现了如何用更少的咖啡豆制作出一杯更浓郁的滤泡咖啡。他们运用透明粒子、激光和高速摄像机进行富有创意的实验,揭示了特定的冲泡技巧(例如使用鹅颈壶和从合适的高度冲泡)如何最大限度地萃取咖啡的风味。他们的发现不仅改善了咖啡的冲泡工艺,还为诸如侵蚀和水过滤等更广泛的系统提供了新的见解。

俄“联盟MS-26”载人飞船安全着陆 NASA七十岁老将完成590天太空生涯

搭载俄罗斯宇航员Aleksey Ovchinin、Ivan Vagner和美国宇航员Don Pettit的“联盟MS-26”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地球,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成功着陆。自此,国际空间站上仍留有NASA宇航员Anne McClain和Jonny Kim、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宇航员、第73次远征指挥官Takuya Onishi、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宇航员Kirill Peskov、Sergey Ryzhikov和Alexey Zubritsky。

8000年前 就有人类生活在中国的这个“人间天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武林,地处钱塘江下游,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人形机器人的“马拉松”才刚开始

2小时40分钟42秒,这是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冠军纪录。2025年4月19日清晨6点,空气中还带着春末的微凉,但赛道旁已挤满了观众和媒体长枪短炮。这些人大多都怀着对新技术与机器人的好奇与期待,参观这场AI时代下的“特殊”体育赛事。

古代防晒霜:41000年前的早期人类如何在太阳风暴末日中幸存下来?

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得益于防晒霜、定制服装和洞穴避难等早期技术,古代智人可能在大约 41000 年前的太阳辐射高峰中幸存下来。这项研究由密歇根大学工程学院和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表明这些创新在地球磁场暂时减弱的严重环境压力时期帮助保护了欧洲智人。

研究人员重新思考石器工具的起源

一项新的假设表明,早期人类在制造自己的工具之前很可能使用了天然的锋利岩石,这可能将石器技术的起源推前数百万年。三百万年前,锋利石器的出现使早期人类能够更有效地获取动植物食物。这一进步对人类大脑的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引领人类走上了一条延续至今的科技之路。那么,这些被称为“打制”的工具的制作过程是如何开始的呢?

古代住房状况研究揭示了人类历史上存在的不平等模式

考古学家创建了一个包含超过5.5万份古代房屋平面图的全球数据库,旨在探索工业化之前不同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财富不平等通常出现在土地稀缺和垄断的地方,但一些社会通过治理保持了公平。

复旦团队研制“破晓”皮秒闪存 系目前最快半导体电荷存储器件

人工智能时代,存储速度的最新极限在哪里?北京时间4月16日晚,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在《自然》发表最新成果。团队花费10年时间研制的“破晓(PoX)”皮秒闪存器件,擦写速度达到亚1纳秒(400皮秒),是人类目前掌握的最快半导体电荷存储器件,这将重新定义现有存储技术的边界。

科学家开发出检测体液中纳米塑料的新方法

格拉茨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与 BRAVE Analytics 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检测液体中的纳米塑料并分析其成分的方法。微塑料,以及更小的纳米塑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例如食物摄入或吸入。虽然大部分会被排出体外,但一些颗粒会残留在体内,积聚在器官、血液和其他体液中。

佛罗里达海豚搁浅事件和死亡数量显著增加 研究人员探明原因

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破坏了海洋栖息地,减少了宽吻海豚的营养猎物,并导致搁浅和死亡数量显著增加。2013年,佛罗里达州印第安河泻湖中8%的宽吻海豚死亡。研究人员随后发现,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破坏了它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栖息地,导致这些海豚饿死。

科学家开发出靶向切割单链DNA的新工具 超越CRISPR

几年前,CRISPR技术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界的一项重大突破。CRISPR源自细菌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精确切割双链DNA,使科学家能够修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特定基因。这种精准性使CRISPR成为开发遗传性疾病和后天性疾病治疗方案的领先工具。

诺斯罗普·格鲁曼的MEV-1服务航天器首次与卫星脱离 创造历史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在历史上写下了新的一笔,该公司的任务扩展飞行器 1 (MEV-1)首次实现了两颗地球同步轨道 (GEO) 商业卫星的分离,预示着商业太空运营新时代的到来。

古代超级风暴如何将美国西部染成红色

在三叠纪时期,北美洲是盘古大陆的一部分,盘古大陆是一个超大陆,其巨大的规模引发了极端季风,将古老的沉积物氧化成引人注目的红色岩石。

光纤揭示瑞士冰川下隐藏的地震信号

瑞士冰川上铺设的光纤电缆成功探测到冰川裂缝形成产生的地震信号,彰显了该技术在监测冰震方面的潜力。该研究成果已在美国地震学会年会上发表。冰川裂缝对冰川稳定性至关重要,因为裂缝可以将融水引导至冰川床,加速冰流,并导致融化加剧。然而,在裂缝严重的冰川上,极端的条件使得部署传统的地震传感器面临挑战。

幽灵冰与海平面上升:南极洲末日冰川附近的意外冰冻

2025 年秋季,西南极洲的一个主要海湾将出现新的海冰,而旧的海冰在南半球夏季融化季节后仍能存活下来。随着秋季降临南极洲,海冰开始季节性回归,美国宇航局拍摄到了阿蒙森海新冰生长的惊人图像。

哈勃望远镜35周年发布新图:距地球6500光年的鹰状星云M16

哈勃空间望远镜于1990年4月24日发射,由“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带升空。哈勃空间望远镜是美国空间计划与欧洲航天局(ESA)合作开发的,在地球上方约570千米的高度绕地球运行,其镜体为圆柱形,长约13.3米,直径达4.3米,重11.6吨。

科学家在实验室种出整块人造鸡肉

科学家借助一种模仿体内循环系统的生物反应器,成功培养出10多克鸡肉。相关成果4月16日发表于《生物技术趋势》。“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的、自上而下的策略,通过可灌注的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生产整块人造肉。”

大规模样本研究显示电子烟与肺部疾病和高血压风险相关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牵头的一项涉及近25万人的研究发现,30-70岁成年人仅使用电子烟会增加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高血压的风险,但与其他主要心血管疾病无关。该研究证实,虽然电子烟存在健康风险,但总体而言低于传统香烟。

这种日本竹子生长120年才开花 结果会比想象得还严重

开花植物有许多种开花模式,有些植物每年都会开花一次,而有一些植物一生只开花一次,开花结果就意味着生命结束。竹子,这种独特的禾本科植物,它们通常一生只开一次花,但是它们的开花周期通常都非常长。

有望大幅减少钢铁碳足迹的化学方法

化学家们正在开创一种清洁的电化学炼铁方法,这是钢铁行业脱碳的关键一步。他们的工艺采用盐水和氧化铁,取代了碳含量较高的高炉,并经过优化,能够使用天然材料。通过寻找低成本、多孔且能显著提高效率的氧化铁,该团队正在为大规模环保钢铁生产奠定基础。在工程师和制造商的帮助下,他们正在推动这项绿色技术更接近现实世界。

太空快递小哥 轻舟货运飞船将首次向公众亮相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透露,我国轻舟货运飞船将首次向公众亮相。具体时间是即将到来的第十个“中国航天日(4月24日)”,届时,轻舟货运飞船1∶1模型将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的航天科普展上展示。

NASA的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一颗拥有灼热大气层的超级地球

一个大胆的地球化学模型表明,距离我们 73 光年的亚海王星 TOI-270 d 很可能是一颗隐藏在炽热浓密大气层中的巨大岩石世界,而不是一颗充满水的海洋行星。

木星在雷暴中降下氨水雪球

木星上已确认出现由冰“蘑菇球”——氨和水的泥浆混合物——组成的奇异冰雹,当这些冰冻的泥浆球从高耸的风暴中落下时,强烈的闪电照亮了它们。利用首批木星对流层的3D可视化图像,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天气系统出奇地浅,但深对流系统却能穿透云层,将氨和水分离,并将它们拖至云顶深处。

定制的AudioDome阵列超越环绕声 重现现实的音频系统

在《美国声学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安大略省伦敦西部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他们定制的 AudioDome 阵列探索了环绕声再现的能力。Ambisonics 算法利用圆顶形扬声器阵列生成沉浸式虚拟音景。环绕声系统可以增强多媒体体验,但想象一下能够完全重现三维声音环境的扬声器设置。

可弯曲太阳能电池打破转换效率纪录 可能很快超越刚性面板

中国科学家取得突破,解决了一项重大设计难题:将光滑的钙钛矿层粘合到粗糙的 CIGS 基板上,从而推动了柔性太阳能技术的发展。新技术采用智能溶剂操控和种子层来提高附着力、效率和耐久性。最终,他们研发出了一种柔性串联太阳能电池,其功率输出可与刚性太阳能电池媲美,并且能够弯曲数千次而不会损失太多性能。这可能是超高效轻量化太阳能电池走向实际应用的转折点。

沸水遇上微芯片:3D冷却技术突破 冷却速度提升7倍

随着芯片变得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保持芯片冷却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瓶颈——直到现在。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推出了一款革命性的3D水冷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水的相变能量,使传热效率提高了7倍。通过整合先进的微通道几何结构和毛细管结构,该系统达到了性能纪录,有望为电子和可持续技术的下一个飞跃奠定基础。

印度大学用牛粪涂墙降温 校长力挺:这是科学

在印度,牛是神圣的动物,甚至于连牛尿、牛粪都成了宝物。媒体报道,为应对印度德里持续高温,德里大学在近日采取了一项传统措施——将牛粪涂抹在墙上降温。学校组织人员将收集来的牛粪进行筛选,去除杂质,随后加入适量的水和干草搅拌均匀,制成一种特殊的 “涂料”,之后,用刷子或抹刀将其均匀涂抹在墙壁上,涂抹厚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障隔热和降温效果。

新技术可在几分钟内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

如果我们能将有害污染转化为宝贵的能源,那会怎样?随着世界迈向碳中和,开发减少排放的新技术至关重要。科学家们利用喷涂催化剂和直接结晶技术,创造了一种快速、经济的方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合成燃料前体。

来自太空的幽灵粒子打破能量记录:比大型强子对撞机强16000倍

一项突破性的发现震撼了中微子天文学领域——科学家利用 KM3NeT 望远镜探测到了一个超高能中微子,其能量是大型强子对撞机最强碰撞的 16000 倍。

中国科学家绘制出全球首张有毒重金属污染地图 14亿人面临威胁

由中国清华大学团队牵头的研究团队绘制出首张全球土壤有毒金属分布图,揭示了大范围土地受到工业污染和自然侵蚀的影响。研究显示,全球约9亿至14亿人可能暴露于至少一种有毒金属超标的环境中,14%-17%的农田受到污染威胁。

挤压时会膨胀,受热时会收缩:科学家发现看似违反物理法则的亚稳态材料

什么东西在被挤压时会膨胀,在受热时会收缩,并且既能改变科学家对材料的基本认识,又能使旧电动汽车电池恢复到像新电池一样的性能?这并非谜题,而是由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UChicago PME)的电池研究人员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访问科学家合作发现的一类非凡的新型材料。通过持续的研究合作,该团队发现了在亚稳态、氧-氧化还原活性状态下表现出负热膨胀特性的材料。

吃太多盐可能会使肥胖风险增加 330% 以上

即将于5月11日至14日在西班牙马拉加举行的欧洲肥胖大会(ECO 2025)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强调了膳食钠摄入量与全身肥胖和腹腔肥胖风险之间的联系。该研究由芬兰赫尔辛基芬兰健康与福利研究所的Annika Santalahti及其同事领导。

NASA露西号任务即将飞越小行星唐纳德·约翰逊

美国宇航局的露西号任务即将飞越小行星唐纳德约翰逊,这是小行星主带中一块奇怪的细长岩石。虽然这颗直径三英里的天体并非露西号的主要目标之一,但4月20日的飞掠将是露西号前往木星附近特洛伊小行星的一次完整彩排。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一段恋情即将破裂的微妙迹象

一段关系中的不满最终会导致分离。最近的一项研究借鉴了“终末衰退”的概念,支持了这一观点。一段恋情的结束很少会在一夜之间发生。最近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分手前的1到2年里,预警信号往往会出现。

中国脑机接口新突破 19岁癫痫患者实现意念玩《王者荣耀》《黑神话:悟空》

日前,脑虎科技宣布,在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支持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脑虎科技、上海微系统所开展的高精度实时运动解码临床试验再获重要突破——一名19岁右侧额叶癫痫患者成功植入脑虎科技自主研发的256通道柔性脑机接口。

浦项科技大学研制出新型镍基高熵合金 几乎不可弯曲

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的科学家们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制出一种新型镍基高熵合金(HEA)。这种合金可以在从极冷的-196°C到高达600°C的高温范围内保持其强度和柔韧性。

伯克利工程师打造全球最小飞行机器人 小于1厘米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种新型飞行机器人,其灵感源自昆虫,就像在花丛间飞舞的大黄蜂一样,可以悬停、改变方向并攻击小型目标。它的直径不到1厘米,重量仅为21毫克,是世界上最小的可控飞行无线机器人。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