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新知

中国科学家绘制出全球首张有毒重金属污染地图 14亿人面临威胁

由中国清华大学团队牵头的研究团队绘制出首张全球土壤有
中国科学家绘制出全球首张有毒重金属污染地图 14亿人面临威胁

NASA卫星捕捉到中国塔里木盆地沙漠春季沙尘暴在中国的塔里木盆地,春季因干燥的地形和多变的风向而带

NASA卫星捕捉到中国塔里木盆地沙漠春季沙尘暴

这种日本竹子生长120年才开花 结果会比想象得还严重开花植物有许多种开花模式,有些植物每年都会开花一次,

这种日本竹子生长120年才开花 结果会比想象得还严重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一段恋情即将破裂的微妙迹象一段关系中的不满最终会导致分离。最近的一项研究借鉴了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一段恋情即将破裂的微妙迹象

科学家发现20分钟缓解早晨疲劳的简单方法:提前接受自然光大阪都立大学的研究表明,醒来前的早晨光照条件会影响您

科学家发现20分钟缓解早晨疲劳的简单方法:提前接受自然光

复旦大学研制出超高速闪存 未来电脑将不存在内外存概念日前,复旦大学宣布,时隔2周,继二维半导体芯片之后,

复旦大学研制出超高速闪存 未来电脑将不存在内外存概念

浦项科技大学研制出新型镍基高熵合金 几乎不可弯曲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的科学家们在材料科学领

浦项科技大学研制出新型镍基高熵合金 几乎不可弯曲
科学家开发出检测体液中纳米塑料的新方法

格拉茨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与 BRAVE Analytics 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检测液体中的纳米塑料并分析其成分的方法。微塑料,以及更小的纳米塑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例如食物摄入或吸入。虽然大部分会被排出体外,但一些颗粒会残留在体内,积聚在器官、血液和其他体液中。

佛罗里达海豚搁浅事件和死亡数量显著增加 研究人员探明原因

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破坏了海洋栖息地,减少了宽吻海豚的营养猎物,并导致搁浅和死亡数量显著增加。2013年,佛罗里达州印第安河泻湖中8%的宽吻海豚死亡。研究人员随后发现,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破坏了它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栖息地,导致这些海豚饿死。

科学家开发出靶向切割单链DNA的新工具 超越CRISPR

几年前,CRISPR技术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界的一项重大突破。CRISPR源自细菌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精确切割双链DNA,使科学家能够修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特定基因。这种精准性使CRISPR成为开发遗传性疾病和后天性疾病治疗方案的领先工具。

诺斯罗普·格鲁曼的MEV-1服务航天器首次与卫星脱离 创造历史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在历史上写下了新的一笔,该公司的任务扩展飞行器 1 (MEV-1)首次实现了两颗地球同步轨道 (GEO) 商业卫星的分离,预示着商业太空运营新时代的到来。

古代超级风暴如何将美国西部染成红色

在三叠纪时期,北美洲是盘古大陆的一部分,盘古大陆是一个超大陆,其巨大的规模引发了极端季风,将古老的沉积物氧化成引人注目的红色岩石。

光纤揭示瑞士冰川下隐藏的地震信号

瑞士冰川上铺设的光纤电缆成功探测到冰川裂缝形成产生的地震信号,彰显了该技术在监测冰震方面的潜力。该研究成果已在美国地震学会年会上发表。冰川裂缝对冰川稳定性至关重要,因为裂缝可以将融水引导至冰川床,加速冰流,并导致融化加剧。然而,在裂缝严重的冰川上,极端的条件使得部署传统的地震传感器面临挑战。

幽灵冰与海平面上升:南极洲末日冰川附近的意外冰冻

2025 年秋季,西南极洲的一个主要海湾将出现新的海冰,而旧的海冰在南半球夏季融化季节后仍能存活下来。随着秋季降临南极洲,海冰开始季节性回归,美国宇航局拍摄到了阿蒙森海新冰生长的惊人图像。

哈勃望远镜35周年发布新图:距地球6500光年的鹰状星云M16

哈勃空间望远镜于1990年4月24日发射,由“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带升空。哈勃空间望远镜是美国空间计划与欧洲航天局(ESA)合作开发的,在地球上方约570千米的高度绕地球运行,其镜体为圆柱形,长约13.3米,直径达4.3米,重11.6吨。

科学家在实验室种出整块人造鸡肉

科学家借助一种模仿体内循环系统的生物反应器,成功培养出10多克鸡肉。相关成果4月16日发表于《生物技术趋势》。“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的、自上而下的策略,通过可灌注的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生产整块人造肉。”

大规模样本研究显示电子烟与肺部疾病和高血压风险相关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牵头的一项涉及近25万人的研究发现,30-70岁成年人仅使用电子烟会增加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高血压的风险,但与其他主要心血管疾病无关。该研究证实,虽然电子烟存在健康风险,但总体而言低于传统香烟。

这种日本竹子生长120年才开花 结果会比想象得还严重

开花植物有许多种开花模式,有些植物每年都会开花一次,而有一些植物一生只开花一次,开花结果就意味着生命结束。竹子,这种独特的禾本科植物,它们通常一生只开一次花,但是它们的开花周期通常都非常长。

有望大幅减少钢铁碳足迹的化学方法

化学家们正在开创一种清洁的电化学炼铁方法,这是钢铁行业脱碳的关键一步。他们的工艺采用盐水和氧化铁,取代了碳含量较高的高炉,并经过优化,能够使用天然材料。通过寻找低成本、多孔且能显著提高效率的氧化铁,该团队正在为大规模环保钢铁生产奠定基础。在工程师和制造商的帮助下,他们正在推动这项绿色技术更接近现实世界。

太空快递小哥 轻舟货运飞船将首次向公众亮相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透露,我国轻舟货运飞船将首次向公众亮相。具体时间是即将到来的第十个“中国航天日(4月24日)”,届时,轻舟货运飞船1∶1模型将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的航天科普展上展示。

NASA的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一颗拥有灼热大气层的超级地球

一个大胆的地球化学模型表明,距离我们 73 光年的亚海王星 TOI-270 d 很可能是一颗隐藏在炽热浓密大气层中的巨大岩石世界,而不是一颗充满水的海洋行星。

木星在雷暴中降下氨水雪球

木星上已确认出现由冰“蘑菇球”——氨和水的泥浆混合物——组成的奇异冰雹,当这些冰冻的泥浆球从高耸的风暴中落下时,强烈的闪电照亮了它们。利用首批木星对流层的3D可视化图像,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天气系统出奇地浅,但深对流系统却能穿透云层,将氨和水分离,并将它们拖至云顶深处。

定制的AudioDome阵列超越环绕声 重现现实的音频系统

在《美国声学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安大略省伦敦西部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他们定制的 AudioDome 阵列探索了环绕声再现的能力。Ambisonics 算法利用圆顶形扬声器阵列生成沉浸式虚拟音景。环绕声系统可以增强多媒体体验,但想象一下能够完全重现三维声音环境的扬声器设置。

可弯曲太阳能电池打破转换效率纪录 可能很快超越刚性面板

中国科学家取得突破,解决了一项重大设计难题:将光滑的钙钛矿层粘合到粗糙的 CIGS 基板上,从而推动了柔性太阳能技术的发展。新技术采用智能溶剂操控和种子层来提高附着力、效率和耐久性。最终,他们研发出了一种柔性串联太阳能电池,其功率输出可与刚性太阳能电池媲美,并且能够弯曲数千次而不会损失太多性能。这可能是超高效轻量化太阳能电池走向实际应用的转折点。

沸水遇上微芯片:3D冷却技术突破 冷却速度提升7倍

随着芯片变得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保持芯片冷却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瓶颈——直到现在。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推出了一款革命性的3D水冷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水的相变能量,使传热效率提高了7倍。通过整合先进的微通道几何结构和毛细管结构,该系统达到了性能纪录,有望为电子和可持续技术的下一个飞跃奠定基础。

印度大学用牛粪涂墙降温 校长力挺:这是科学

在印度,牛是神圣的动物,甚至于连牛尿、牛粪都成了宝物。媒体报道,为应对印度德里持续高温,德里大学在近日采取了一项传统措施——将牛粪涂抹在墙上降温。学校组织人员将收集来的牛粪进行筛选,去除杂质,随后加入适量的水和干草搅拌均匀,制成一种特殊的 “涂料”,之后,用刷子或抹刀将其均匀涂抹在墙壁上,涂抹厚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障隔热和降温效果。

新技术可在几分钟内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

如果我们能将有害污染转化为宝贵的能源,那会怎样?随着世界迈向碳中和,开发减少排放的新技术至关重要。科学家们利用喷涂催化剂和直接结晶技术,创造了一种快速、经济的方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合成燃料前体。

来自太空的幽灵粒子打破能量记录:比大型强子对撞机强16000倍

一项突破性的发现震撼了中微子天文学领域——科学家利用 KM3NeT 望远镜探测到了一个超高能中微子,其能量是大型强子对撞机最强碰撞的 16000 倍。

中国科学家绘制出全球首张有毒重金属污染地图 14亿人面临威胁

由中国清华大学团队牵头的研究团队绘制出首张全球土壤有毒金属分布图,揭示了大范围土地受到工业污染和自然侵蚀的影响。研究显示,全球约9亿至14亿人可能暴露于至少一种有毒金属超标的环境中,14%-17%的农田受到污染威胁。

挤压时会膨胀,受热时会收缩:科学家发现看似违反物理法则的亚稳态材料

什么东西在被挤压时会膨胀,在受热时会收缩,并且既能改变科学家对材料的基本认识,又能使旧电动汽车电池恢复到像新电池一样的性能?这并非谜题,而是由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UChicago PME)的电池研究人员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访问科学家合作发现的一类非凡的新型材料。通过持续的研究合作,该团队发现了在亚稳态、氧-氧化还原活性状态下表现出负热膨胀特性的材料。

吃太多盐可能会使肥胖风险增加 330% 以上

即将于5月11日至14日在西班牙马拉加举行的欧洲肥胖大会(ECO 2025)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强调了膳食钠摄入量与全身肥胖和腹腔肥胖风险之间的联系。该研究由芬兰赫尔辛基芬兰健康与福利研究所的Annika Santalahti及其同事领导。

NASA露西号任务即将飞越小行星唐纳德·约翰逊

美国宇航局的露西号任务即将飞越小行星唐纳德约翰逊,这是小行星主带中一块奇怪的细长岩石。虽然这颗直径三英里的天体并非露西号的主要目标之一,但4月20日的飞掠将是露西号前往木星附近特洛伊小行星的一次完整彩排。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一段恋情即将破裂的微妙迹象

一段关系中的不满最终会导致分离。最近的一项研究借鉴了“终末衰退”的概念,支持了这一观点。一段恋情的结束很少会在一夜之间发生。最近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分手前的1到2年里,预警信号往往会出现。

中国脑机接口新突破 19岁癫痫患者实现意念玩《王者荣耀》《黑神话:悟空》

日前,脑虎科技宣布,在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支持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脑虎科技、上海微系统所开展的高精度实时运动解码临床试验再获重要突破——一名19岁右侧额叶癫痫患者成功植入脑虎科技自主研发的256通道柔性脑机接口。

浦项科技大学研制出新型镍基高熵合金 几乎不可弯曲

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的科学家们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制出一种新型镍基高熵合金(HEA)。这种合金可以在从极冷的-196°C到高达600°C的高温范围内保持其强度和柔韧性。

伯克利工程师打造全球最小飞行机器人 小于1厘米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种新型飞行机器人,其灵感源自昆虫,就像在花丛间飞舞的大黄蜂一样,可以悬停、改变方向并攻击小型目标。它的直径不到1厘米,重量仅为21毫克,是世界上最小的可控飞行无线机器人。

更好的着陆蜜蜂机器人借鉴了大蚊的腿

即使造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昆虫微型飞行器(MAV),如果它不能稳定着陆,最终也不会有什么用处。正因如此,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为他们的RoboBee设计了一对类似大蚊的长腿,并配有关节。

NASA“好奇号”探测器在火星上挖出了"碳时间胶囊":菱铁矿

好奇号带来的大量线索表明,盖尔陨石坑深处碳酸铁的浓度惊人,这意味着古代火星曾在其地壳中储存了大量二氧化碳。通过钻探一个消失湖泊的沉积层,科学家们在富含硫酸盐的岩石中发现了高达10%的菱铁矿——这些碳酸盐是轨道探测未能发现的。

GOES-19卫星已上线 详细追踪飓风、闪电和太阳风暴

GOES-19 已成为NOAA在西半球的主要地球静止观测点,与 GOES-18 一起提供前所未有的全球天气详细信息。它利用高分辨率图像和闪电测绘技术追踪飓风、大气河流、野火等天气。其CCOR-1日冕仪持续监测太阳活动,为预报员提供最多三天的太阳风暴预警。作为最后一颗GOES-R卫星,它的首次亮相标志着GOES五十年来的进步。

NASA卫星捕捉到中国塔里木盆地沙漠春季沙尘暴

在中国的塔里木盆地,春季因干燥的地形和多变的风向而带来猛烈的沙尘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的卫星捕捉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尘埃柱在山谷中升腾盘旋的图像,数据揭示了太阳驱动的对流如何将颗粒物抬升到空中。科学家们正在追踪这些风暴的长期变化,它们不仅仅是局部事件,而是对全球的空气质量和气候产生影响。

天文学家找到K2-18b行星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证据

近日,天文学家声称发现了另一颗行星存在生命的迄今最有力证据。但一些天文学家敦促人们保持谨慎,需要其他研究团队证实这一发现,并排除其他非生物学解释。2015年,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系外行星K2-18b,并很快确定这是一个有希望寻找生命的地方。这颗行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8倍,围绕着一颗距离地球124光年的恒星运行。它位于其主恒星的宜居带,在这个区域液态水能够存在。

人工影响天气专用型大型三发固定翼无人机交付:三发三电系统设计

我国首批人工影响天气专用型双尾蝎 A 无人机系统,于近日在自贡凤鸣通用机场圆满完成交付。它是我国自主研发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商用三发固定翼无人机,标志着我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又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火星的不对称磁场之谜:熔融的核心形成了单面屏蔽

火星磁场之谜可能最终会得到解答——科学家们现在认为这颗红色星球的古老磁场仅存在于其南半球。一项新研究表明,这种奇异的不平衡可能是由于核心熔融和内部加热不均匀,从而产生了强大且不平衡的磁场。这颠覆了之前关于火星类似地球的假设,将火星描绘成一个由内部深处塑造的世界。

尘埃、光与远古碰撞:你从未见过的草帽星系

哈勃望远镜 35 周年庆典带来了对草帽星系的生动重新构想,揭示了隐藏的尘埃带和遥远的恒星。这顶标志性的“墨西哥帽”几乎没有任何新恒星形成,同时它拥有一个巨大而平静的黑洞。其光晕中微妙的化学线索表明,一场巨大的合并塑造了它引人注目的轮廓。

台大医院完成首例“无缺血时间”心脏移植手术 换心全程不停跳

台大医院成功完成全球首例零缺血时间心脏移植手术,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顺利出院。这标志着心脏移植领域的重大突破。自1980年代以来,台大医院一直处于台湾心脏移植领域的前沿,并于1990年成功完成台湾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迄今为止,台大医院已完成超过700例心脏移植手术。这些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这项开创性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该手术细节被刊登在权威期刊《胸心血管外科技术杂志》上。

超过6600吨的太空垃圾漂浮在地球轨道上

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向太空发射了如此多的卫星,以至于现在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轨道垃圾问题。欧洲航天局(ESA)在其《年度空间环境报告》中指出,目前有超过6600吨的太空垃圾漂浮在近地轨道(LEO),距离地球表面100至1200英里(160至2000公里)处。

科学家研发出扁豆FRIL蛋白口香糖 咀嚼即可阻止高传染性病毒的传播

除了疫苗、喷雾剂或药片之外,科学家们还在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以阻止高传染性病毒的传播。他们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口香糖——但并非普通的口香糖。这款口香糖由一种相当神奇的豆类制成。

大灾之后有大疫 研究发现洪水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惊人健康成本

在一项全球规模最大的关于洪水长期健康影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量化了这种创伤性经历对人们造成的广泛且令人震惊的影响。研究结果呼吁人们采取紧急行动,应对这些潜在的致命问题。

韦伯望远镜首次让我们看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场景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最近观测到了一幕宇宙奇观:一颗恒星,“吃掉了”它的行星。这次天文事件被命名为“ZTF SLRN-2020”,就发生在我们的银河系中,距离地球大约1.2万光年。

实验室“种”出整块鸡肉 新技术突破培养肉质地难题

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模拟循环系统的生物反应器,能够为人工组织输送营养和氧气,成功培育出超过10克的鸡肉肌肉组织。该成果于最近发表在生物技术领域顶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上,为培养肉的生产提供了新方法。

中国科研突破:旧电池“返老还童”新技术问世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在下一代锂电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在受热时会自动收缩,这种特性竟能帮助老化的电池恢复电压,让旧电池“返老还童”。

每秒存取25亿次 人类最快电子存储器“破晓”

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领域获关键突破!由该校周鹏/刘春森团队研制的“破晓”皮秒闪存器件,擦写速度快至400皮秒,相当于每秒可执行25亿次操作,是人类目前掌握的最快半导体电荷存储器件。北京时间4月16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

快速移动的流浪恒星或许能解释快速射电爆发的谜团

一颗强磁性中子星正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游荡。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 )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追踪了一颗罕见且快速移动的磁星——SGR 0501+4516——它正在银河系中飞驰。它的起源尚不清楚,但根据目前的数据,它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证明这颗磁星并非由超新星爆炸形成(大多数磁星被认为是由超新星爆炸形成的)。

科学家发现20分钟缓解早晨疲劳的简单方法:提前接受自然光

大阪都立大学的研究表明,醒来前的早晨光照条件会影响您的睡眠质量,提前 20 分钟接受自然光比无光或从黎明开始持续接受自然光更能有效地提高早晨的清醒程度。

中国团队新研究显著延长下一代锂电池使用寿命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通过加热下一代锂电池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可以帮助老化的富锂锰基电池恢复电压,让电池“返老还童”。要更大限度提高电动汽车、电动航空器等的续航里程,就需要进一步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其中,发展下一代锂电池正极材料是关键。

复旦大学研制出超高速闪存 未来电脑将不存在内外存概念

日前,复旦大学宣布,时隔2周,继二维半导体芯片之后,复旦集成电路领域再获关键突破。据介绍,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通过构建准二维泊松模型,在理论上预测了超注入现象,打破了现有存储速度的理论极限,研制“破晓(PoX)”皮秒闪存器件。

医生警告美国麻疹病例激增

随着美国麻疹疫情再次爆发,儿科专家呼吁重新关注麻疹疫苗接种。尽管麻疹已被宣布为非地方性流行病,但它仍然构成严重风险,尤其对幼儿而言,可能导致肺炎、脑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SSPE等致命的脑部疾病。2024年,美国40%的麻疹病例需要住院治疗。专家强调,MMR疫苗安全可靠,是预防这种高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韦伯揭示火焰星云中最小的“准恒星”

新的恒星普查回答了这个问题:恒星和棕矮星形成时可以达到多小?火焰星云是猎户座分子云复合体的一部分,是一个备受研究的区域,也是新恒星的诞生地。像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这样的望远镜已经对其进行了多年的观测,但隐藏在其致密尘埃核心深处的最小恒星至今仍无法触及——直到现在。

欧几里得望远镜的首批图像已经面世 正改变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

欧几里得望远镜首次发布的数据让我们得以一窥令人惊叹的宇宙,揭示了超过 2600 万个星系,并展示了该望远镜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前所未有的精度。该任务由先进的光学技术和海量数据处理基础设施提供支持,正在彻底改变我们对星系演化、暗能量和宇宙网络的理解。德国在光学、数据校准和科学解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器学习和公民科学家正在帮助我们解读海量信息。

新发现的行星以完美的90度角绕两颗恒星运行

天文学家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发现了一颗真正奇异的行星——它以完美的 90 度角绕两颗恒星运行。这颗“极地行星”围绕着一对罕见的食褐矮星运行,使其成为首个被证实拥有此类排列的行星。这是一个令人惊讶且意外的发现,它超越了人们的预期,并证明了在极端轨道条件下行星的形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真实存在的。

研究人员利用激光和超透镜将3D芯片对准到原子级精度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激光的技术来对准3D半导体芯片,有望克服芯片制造中长期存在的挑战。该方法采用同心超透镜生成全息图,以比以往更小的尺度揭示芯片层之间的错位。

贫富差距并非现代现象:考古学家揭示财富不平等始于一万多年前

一项新的全球研究表明,财富不平等始于一万多年前,并随着农业的兴起、人口的增长和等级聚落的形成而逐渐加剧。通过分析1100多个考古遗址的房屋大小,研究人员发现,早在有文字记载之前,贫富差距就已存在,这挑战了早期社会大多平等的观念。

哈佛大学开发出新型片上激光器 可发射中红外光谱明亮超短脉冲光

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开发出一种强大的新型片上激光器,它可以在中红外光谱中发射明亮的脉冲——这是一个难以捉摸但非常有用的光范围,可用于检测气体和启用新的光谱工具。

全球首届精子竞赛即将举行 赛程20厘米先到者赢 有观众还能下注

这是一场价值百万美元的竞速比赛,将吸引数千名观众到现场观看,赛事配备了直播、数据统计、排行榜、即时回放,有专业解说点评,能实时评论,还能像赛马那样投注,支持你喜欢的“选手”。如此盛大的赛事,将在4 月 25 日,洛杉矶的好莱坞帕拉丁剧院举行,门票也即将开售。

研究发现CT扫描可能导致美国每年新增103000例癌症病例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新研究对美国广泛使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扫描敲响了警钟,警告称该技术可能导致每年确诊的癌症病例高达 5%。这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的研究表明,CT 扫描的风险——尤其是电离辐射暴露——远超以往的认知。

科学家将雨水转化为可再生能源 过程相当简单

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巧妙的方法,可以将落下的水滴(例如雨水)转化为可用的电能。通过将液滴引导至狭窄的垂直管道中以产生“推流”,他们能够分离电荷并以惊人的效率收集能量。这种简单的装置不仅克服了传统电荷分离方法的低效性,还产生了足以点亮12个LED的电力。

想施工?先铲雪 在南极盖房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4月8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此次考察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考察队首次开展秦岭站越冬考察任务,中国南极考察进入“三站越冬”时代。这次,科普中国特别邀请到了秦岭站的驻场设计师尹晓斌工程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秦岭站的建设工作和科研意义。

神舟二十号船箭组合体垂直转运 近日择机发射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火箭船箭组合体驶出总装测试厂房,正在垂直转运至发射区。火箭顶部整流罩里面包裹着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它将会搭载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

卫星鸟瞰绿洲、沙漠手牵手:一个神奇的小村子

二墩村,一个神奇的小村子,一边是沙漠,一边是绿洲。二墩村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北部,距市区约20公里,地处戈壁荒漠与绿洲交界地带,平均海拔约1200米,气候干旱,风沙较大,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国官方公开成功拯救发射失利的两颗探月卫星全过程

4月15日,在中科院主办的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科研团队介绍了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首次从官方角度披露了如何拯救发射失利的两颗卫星,基本确认了此前的报道

史前“水怪”之谜:科学界激辩棘龙游泳能力

恐龙时代距今约2.4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过去学界认为所有恐龙都是陆地生物,但棘龙的出现颠覆了这种认知。这种身长15米的庞然大物鳄鱼般的长口鼻、高耸背其帆和桨状尾巴,引发了水生习性的激烈争斗。

夜间锻炼对睡眠的影响比以前认为的要大

一项针对近 15000 人的新研究发现,深夜锻炼对睡眠的影响范围实际上比之前认为的要大得多,这表明睡前四小时内锻炼会对睡眠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发现增加钾摄入量可能比减少钠摄入量更能降低血压

新的研究表明,改变这两种电解质之间的平衡——尤其是增加香蕉和西兰花等富含钾的食物可能是更有效的策略。科学家们借鉴人类进化的根源和现代饮食习惯,利用数学模型揭示了这种比例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影响,为心脏健康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美国一座核反应堆已成功完成从常规燃料到高级燃料的转换

美国一座核反应堆已从常规燃料转换为优质燃料,南方核能公司将四个铅测试组件 (LTA) 插入佐治亚州韦恩斯伯勒的沃格特尔 2 号机组反应堆,该反应堆含有浓缩度超过 5% 的铀 - 这是美国商业核能发电行业的首例。

这5种藏在家里的致癌物 很多人天天接触却不知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潜藏着一些被我们忽视的致癌元凶。了解这些物质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接触,对于我们和家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将一一揭秘那些可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几种潜在致癌物。

高中生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发现了150万个未知宇宙物体

高中生马特奥·帕兹 (Matteo Paz) 利用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发现了 150 万个以前未知的宇宙物体,震惊了天文学界。最初的一个暑期研究项目最终演变成了一项突破性的科学贡献,为他赢得了 25 万美元的科学奖和一篇第一作者论文。

当天空变暗:科学家揭开数十年地球表面阳光水平波动的秘密

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稳定——事实上,由于污染和清洁空气的努力,几十年来它发生了巨大的波动。几十年来,由于污染和空气净化措施,地球表面的阳光水平发生了变化。深入研究中国的数据,可以发现明显的变暗和变亮趋势,这为气候和太阳能潜力提供了重要线索。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双环星云NGC 1514的惊人细节

天文学家对轮状星云 NGC 1514 的观测已超过三个世纪。1790 年,威廉·赫歇尔将其描述为第一个看起来云雾缭绕的深空天体。与星团不同,他无法分辨出其中的单个恒星。借助韦伯望远镜,科学家们现在正在更详细地研究该星云,从而加深对这片星际云的理解。

缅甸超强地震导致地面移动20英尺 卫星捕捉到了这一切

缅甸曼德勒附近发生 7.7 级大地震,并伴随强烈余震,震中远至曼谷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均遭到震动和破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的卫星图像显示,由于沿实皆断层的走滑运动,地面发生了超过6米的剧烈移动。科学家认为,此次地震可能是一次罕见的“超剪切”事件——破裂速度超过地震波,这或许解释了此次大范围破坏的成因。

欧洲航天局返回了第一个在太空制造的金属3D打印部件

欧洲航天局返回了第一个在太空制造的金属 3D 打印部件,这是朝着自给自足的太空任务迈出的重要一步。该样品由国际空间站上的欧空局金属 3D 打印机制作而成,现已首次返回地球,目前位于荷兰的欧空局技术中心 ESTEC。

哈勃望远镜看到了星系的"触手" 还给起了新名字

令人惊叹的鱿鱼星系(正式名称为梅西耶 77)曾被误认为是一个模糊的星团,几个世纪以来,它在天文学家眼中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明亮的螺旋星系最初于18世纪由彗星猎人发现,一直未能得到正确的分类,直到科学家们意识到它远在银河系之外。如今,得益于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最新成像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我们得以以全新的视角,近距离观察这个以水生生物为主题的宇宙奇观。

他们用污水和尿做啤酒 还有人把啤酒糟做成了小背包?

生产啤酒主要需要四种原料: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它们之间的搭配非常关键,酿酒师小心调整着这些简单的原料,力图创造出风味不同的啤酒。但是,一些啤酒商的改变更是惊人,他们已经开始用生活污水制造啤酒了!

科学家首次见证活植物细胞构建自己的细胞壁

罗格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家、生物工程师和植物生物学家组成的团队取得了具有广阔实际应用前景的突破,他们捕获了第一批实时图像。在一项开创性研究中,罗格斯大学新不伦瑞克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活体植物细胞,连续24小时捕捉到了纤维素合成(植物细胞壁的构建过程)的图像。

多动症药物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 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原因

并非所有多动症患者都会对利他林等能提高大脑多巴胺水平的兴奋剂产生反应。如今,新的研究表明,这种药物的有效性与其产生的多巴胺数量关系不大,而更多地取决于对其作出反应的受体的数量和类型。

60岁以上人士只需注射单剂疫苗即可获得数年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保护

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一种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的特定疫苗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的感染保护,即使其效力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减弱。尽管如此,仅接种一剂疫苗就能将重症发病率降低近三分之二,而每年接种一剂疫苗的益处也并不更大。

商业航天新进展 天鹊系列火箭发动机第100台下线

据报道,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试验箭成功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同时其搭载的天鹊系列发动机实现第100台下线。这一系列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为商业航天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型铝合金技术有望解决电子设备过热问题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团队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发表的最新研究,可能彻底改变电子设备的过热方式。该研究利用六方自然硼(hBN)晶体的独特性质,开发出一种革命性的散热技术,为电子设备过热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一颗行星正在主动坠入其自身

美国宇航局(NASA)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近期出现了一个惊人现象:一颗行星正在主动坠入其自身。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中只有膨胀才会吞噬行星的理论,相关研究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中国科学家用AI为视障者打造“智能盲杖”

上海交通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打造了一套结合摄像头、耳机和高效人工智能(AI)的系统,可帮助视障者更有效地导航周围环境,其性能可能超越传统盲预。该系统通过眼镜上的摄像头实时捕捉画面,利用AI环境分析,并通过音频提示和感知振动反馈障碍物信息。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杂志。

科学家将废弃木材废料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

一种新型酶可以通过基于过氧化氢的绿色加工方法将木质素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为基于石油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更清洁、可持续的替代方案。木质素是林业生产的副产品,源自植物,目前约有98%被丢弃。然而,一种新发现的酶或许能够利用环保的绿色化学方法,从这些废弃物中高效提取有价值的分子。

科学家将超高能宇宙射线与中子星合并产生的磁流出联系起来

一篇新论文为科学家提供了理解灾难性事件的突破性工具。物理学家格伦尼斯·法拉尔提出了一个可测试的理论,将超高能宇宙射线与中子星合并产生的磁流出联系起来,解释了主要特征并为宇宙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发现无论财富水平如何 美国人的寿命都低于欧洲人

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最富有的美国人,其寿命也比欧洲人短,凸显了系统性不平等和风险因素如何损害美国所有财富阶层的健康状况。研究人员呼吁除了医疗保健之外,更广泛的政策变革。

"水果姐"上太空

贝佐斯的蓝色起源的薛帕德火箭将把歌星凯蒂·派瑞送上太空。与水果姐一同感受太空种马驾乘体验的女性还有:前NASA女科学家艾莎、阿曼达·阮,记者盖尔·金,独立影人凯莉安·弗林,以及大佬的女人劳伦·桑切斯(Lauren Sanchez):

瑞典研发新型电池:外形像牙膏 可在3D打印机中使用

瑞典科研团队近日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款可塑形流体电池。这项发表在《先进材料》期刊上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将电极材料转化为液态形式,创造出质地类似牙膏的新型电池,为柔性电子设备的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与传统刚性电池不同,这种创新电池采用共轭聚合物和造纸废料木质素作为导电材料,不仅实现了环境友好,更展现出惊人的可塑性。

突破性水过滤器利用改性氧化石墨烯消除PFAS

清洁的水至关重要,但有些污染物却难以去除。为此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突破性的过滤工艺,利用二维材料和糖基化学技术来捕获持久性污染物。工程师们可以针对特定分子定制这项技术,为全球更安全的用水提供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德国新成立的“超级部门”希望以尖端科学议程吸引美国研究人员

德国联邦议院即将组建新的“大联合政府”。由弗里德里希·梅尔茨领导的新政府计划增加科技支出,同时毫不含糊地邀请那些被排斥的美国研究人员迁往欧洲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

台湾发现的神秘古人类化石被证实为丹尼索瓦人

2008 年, 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丹尼索瓦洞穴中发现了一块大约 4 万年前的指骨碎片。2010 年,Svante Pääbo教授(202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团队在Nature发表论文 ,从这块骨头中提取了完整的线粒体 DNA 基因组,从而揭示了一种此前未知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

Syntis Bio研发出一种模拟胃绕道手术效果的减肥药

GLP-1受体激动剂(例如Ozempic和Wegovy)的日益普及改变了肥胖症的治疗方式,并促使制药公司之间竞相开发更有效的替代药物。Syntis Bio就是其中一家竞争者,这家总部位于波士顿的生物科技公司正在研发一种口服药物,旨在复制胃绕道手术的效果,而无需进行侵入性手术。

150多人科研团队绘制出部分哺乳动物大脑的完整连接和活动图

一个由 150 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实现了曾经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绘制出哺乳动物大脑一小部分的完整连接和活动图。这项创举是MICrONS项目的一部分,其雄心和规模堪比人类基因组计划,利用尖端人工智能、显微镜技术和团队合作,绘制了超过20万个脑细胞和数百万个突触的图谱。

美国科学家欲在实验室造“类人体”:无痛无意识 完美的器官容器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又怪异的计划,他们希望能在实验室里培育出一种新型生物体——bodyoids,类人体,有人也称它是类人机器人。

这两球的颜色是一样的?不,我不信!

有张图一度在社交网络刷屏。明明左边一枚“蓝球”,右边一枚“绿球”,但其实这两枚球真正的颜色是一样的。大家都不信。于是有人立刻开始自己动手,去除背景和圆点的颜色。

猴痘源头并非猴子:科学家找到病毒的真正宿主

猴痘疫情自爆发以来,很多人都将其宿主(携带并传播病毒但不会因此生病的动物)锁定在了猴子身上,然而近日,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找到了新的答案。实际上这种病毒的宿主不是猴子,而是火足绳松鼠,这是一种生活在西非和中非森林的啮齿动物。

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

24小时不间断学习且不遗忘,一辈子也只有4GB的“知识储量”?科学家们最新研究,计算出了人类学习积累上限,就这么多~~(甚至还不如一块U盘能装)。

美媒:机器人竞赛堪比工业革命 而美国正在输给中国

商业内幕发文,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赛已然开启,并且中国已遥遥领先。摩根大通预测,在未来几年,人形机器人的潜在市场总量将达到50亿台。马斯克做出了更为大胆的预测,他表示,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的数量至少会达到100亿台,超过人类的数量。

冰川融化带动污染物移动 北极漂移正在改写海洋化学

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表明,北极主要洋流——跨极地漂流比人们曾经认为的要活跃得多。随着海冰融化和海洋模式转变,西伯利亚河流的污染物扩散得更远、更快,对脆弱的极地生态系统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沉睡黑洞实时爆发 产生破纪录的X射线辐射量

遥远星系中一个神秘的黑洞在沉寂数十年后苏醒过来——并且正在上演一场宇宙灯光秀!欧空局的XMM-牛顿望远镜和其他X射线望远镜正在捕捉到被称为准周期爆发(QPE)的巨大能量爆发,这与目前的理论相悖。这些强大的闪光与以往任何观测到的现象都不同,它们可能正在改写黑洞的行为、演化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则。

新研究发现细菌会利用秘密“雷达”识别并战胜敌人

化学雷达可以让细菌感知并消灭捕食者。研究微生物如何交流可以加深我们对塑造环境的复杂生态相互作用的理解,这是卓越集群“微观宇宙平衡”的重点关注领域。该集群由莱布尼茨天然产物研究与感染生物学研究所——汉斯·克诺尔研究所(Leibniz-HKI)和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组成,研究了变形虫、细菌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